ISSN 1673-8217 CN 41-1388/TE
主管: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石油地质与工程》(双月刊)创刊于1987年,是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石油地质与工程》始终秉承“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石油石化行业的科技方针政策,面向油田科研生产,传播石油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石油天 然气工业发展”的办刊方针,主要刊登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领域新技术、新理论研究成果和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学术论文,是广大油气勘探开发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及信息传播的平台。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显示方式:
油气勘探
塔里木盆地北部前中生界潜山断裂特征——以三道桥东地区为例
曹远志, 徐浩, 韩博, 韩强
2020, 34(05): 1-7.  
摘要(607) PDF(240)
摘要:
以三道桥东地区新三维资料为基础,对沙雅隆起北部前中生界潜山断裂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断裂形成期次,同时对不同性质断裂油气地质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雅隆起北部前中生界潜山发育逆断层、正断层和走滑断层,平面上存在北北东向、北西向及近东西向三组走向。轮台断裂以南的走滑断层形成于加里东中晚期,平面上呈北北东向;轮台断裂以北走滑断裂受到海西期逆断层改造,剖面上具有“视逆实正”的特点,平面上呈北东向。北北东向逆断层形成于加里东运动晚期–海西运动早期,定型于海西运动晚期;北西向正断层与海西晚期二叠系火山活动有关;近东西向断裂逆冲断层形成于海西运动末期–印支运动期。不同性质、不同期次的断裂对于潜山圈闭的形成具有建设意义,逆断层控制断裂构造带的形成,形成了背斜、断背斜、断块等构造圈闭。与火山岩有关的张性断层、走滑断层能有效改善碳酸盐岩的储集条件。
最大似然属性在泌阳凹陷张厂地区断层识别中的应用
裴秀秀
2020, 34(05): 8-11.  
摘要(353) PDF(96)
摘要:
断裂在油气运聚及成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断裂的识别精细程度影响油气藏及圈闭的刻画。泌阳凹陷张厂地区断裂复杂,断层平面组合难度大,低级序断层刻画困难,特别是北西向断裂,用常规技术难以识别。为了提高断裂刻画精度,解决断层平面组合的合理性问题,利用最大似然属性来精细研究张厂地区断裂展布,包括断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断层成像技术增强和最大似然属性计算,解决了该区断裂刻画困难的问题,通过实钻证实了预测结果可靠。
塔中Ⅰ号气田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连通单元划分方法
范鹏, 郑霄, 杨文博
2020, 34(05): 12-18.  
摘要(306) PDF(68)
摘要:
塔中Ⅰ号气田奥陶系台缘礁滩体储层缝洞系统在空间上由孔、洞、缝叠合复合而成。针对礁滩体储层缝洞系统的复杂性,本文提出动静态结合分析储层缝洞连通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①同一缝洞单元内,沉积相、储层发育层位及深度具有相似性;②地层压力分析是最简易直接的研究方法,属连通性研究的充要条件;③同一缝洞单元的流体性质差异较小,若流体性质差异大,则一定不连通,反向递推则不成立;④井间干扰试井可准确地分析动态连通性和推算单井连通程度;⑤生产测试资料可用于辅助连通单元的划分和验证。通过静态和动态资料研究,塔中Ⅰ号气田共划分了53个缝洞连通单元,其中连通的缝洞系统有3个,沿台缘呈带状分布。
川西南地区茅口组柱状凹陷异常体分布特征及成因
杨柳, 臧殿光, 徐宝亮, 邓绍强, 周跃宗, 郭鸿喜
2020, 34(05): 19-24.  
摘要(255) PDF(48)
摘要:
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相干切片及模型正演,并参考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断溶体”的已有认识,对川西南地区新发现的中二叠统茅口组柱状凹陷异常体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类异常体在川西南地区广泛发育于北东向基底走滑断裂附近,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垂向多组同向轴连续下凹,从茅口组顶部延伸至震旦系基底,相干切片上为环形或似环形特征。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分析,认为此类异常体主要为热液溶蚀成因,兴凯地裂时期形成,于峨眉地裂时期活化的北东向基底走滑断裂是其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对扩大川西南地区勘探领域、增储上产具有一定的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彬长区块延长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陆骋
2020, 34(05): 25-29.  
摘要(282) PDF(59)
摘要: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彬长区块原油密度大、黏度高的特点,通过开展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进行了原油稠化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彬长区块的高黏度原油是原生因素和次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①彬长区块原油形成于还原环境中,烃源岩长7油页岩Ro为0.5%~0.8%,成熟度较低,导致生成原油重质组分偏高;②彬长区块断裂、裂缝普遍发育,油藏易遭受后期破坏改造,断层沟通地层水导致原油中可溶性烃类被选择性地溶解,以及原油在运移过程中轻质组分散失导致原油稠化。
分方位速度分析对宽方位地震资料处理的影响——以南阳凹陷CY-DZ探区地震资料处理为例
杨梦娟, 王雷, 商建立, 李斌, 王帮助, 李铮
2020, 34(05): 30-33.  
摘要(224) PDF(37)
摘要:
各向同性速度场会影响宽方位地震资料道集的动校正效果,进而影响剩余静校正效果、方位各向异性校正效果以及叠加效果等。宽方位地震资料处理时,动校正速度是随着方位角变化而变化的。采用分方位速度分析求取的多方位速度场可以有效地改善动校正后道集质量,消除各向同性速度场对OVT域地震资料处理中剩余静校正及方位各向异性校正的不良影响,有利于提高动校正后道集平整度和低序级断层成像精度。该方法在南阳凹陷CY-DZ探区地震资料处理中应用效果良好。
显微荧光确定砂岩含气性与物性下限探讨——以蜀南地区须家河组为例
郭瑞超, 王浩, 蒲娅琳, 李延钧, 隆辉, 沈秋媛
2020, 34(05): 34-38.  
摘要(259) PDF(32)
摘要:
利用储层显微荧光技术,根据荧光在孔喉中的分布特征和荧光强度,储层显微荧光能够清晰地反映储层孔隙结构中的孔隙和喉道以及连通情况,由此反映储层的质量和含气性。以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储层为例,分别阐述了孔隙型储层和裂缝–孔隙型储层的荧光特征及含气性,结合实测物性数据确定两类储层孔隙下限。结果表明,孔喉中的显微荧光分布与强度可分为三类荧光级别,储层显微荧光法可较直观、可靠反映储层含油气性,利用该方法确定的物性下限与孔隙度–渗透率交会法、最小孔喉半径法和试油法等一致,表明在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应用显微荧光确定储层含气性与物性下限的方法行之有效。
旬–宜区块长3段沉积特征及有利勘探相带
邢丽娟, 张正强, 顾超, 侯娟, 赵莹彬, 张高源
2020, 34(05): 39-43.  
摘要(235) PDF(64)
摘要:
旬–宜区块延长组长3段沉积相带的分布是控制长3段致密砂岩油藏分布的关键因素。在岩心、钻测井、地震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背景,认为旬–宜区块延长组长3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等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发育规模广、砂体厚度大(单砂体厚度8.0~18.0 m)、物性好(平均孔隙度11.3%、平均渗透率0.7×10–3 μm2),对油气的富集程度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是有利的勘探相带。
油气开发
油气微生物数量变化特征模拟实验
杨帆, 许科伟, 顾磊, 宁丽荣, 卢丽, 沈忠民
2020, 34(05): 44-48.  
摘要(207) PDF(27)
摘要:
以江苏油田某油气区地表土壤样品为介质,构建了确定性油气背景信息的气藏和油藏模拟环境,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油气微生物在不同轻烃渗漏条件下的数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轻烃为碳源的微生物在数量上呈现较快增长并最终达到平台期,无烃供给条件下,微生物数量逐渐减少。油气微生物数量与轻烃渗漏通量短期内正比,长期驯化后,不同轻烃体积分数所对应的微生物数量趋于一致。气指示基因pmoA和油指示基因bmoX分别对气藏环境和油藏环境具有良好的响应,特异性较强。在无烃供给的枯竭油藏模拟条件下,微生物呈消亡状态。模拟实验印证了地表油气微生物对下伏油气藏具有一定的响应,初步阐明了轻烃渗漏环境下油气微生物数量变化的特征。
乌石凹陷X油田流沙港组三段储层敏感性分析
郇金来, 杨丽, 代百祥, 甘永年, 王玉
2020, 34(05): 49-53.  
摘要(258) PDF(35)
摘要:
乌石凹陷X油田流沙港组三段储层复杂,敏感性强。综合利用岩石薄片鉴定、黏土矿物X衍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多种分析手段针对性地开展储层敏感性试验,分析储层敏感性规律以及敏感性伤害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砂砾岩储层水敏性极强,细砂岩储层水敏性中等偏强;砂砾岩储层在单相盐水中速敏性中等,临界流速为0.965 m/d,在单相中性油中速敏性弱,无临界流速,细砂岩储层无速敏性;储层整体酸敏性中等偏弱、碱敏性弱。黏土矿物和胶结物含量、类型、产状以及岩石孔隙结构是引起储层较强敏感性的重要因素;建议在钻完井工作中做好工作液与地层流体之间的配伍,同时在地层条件下控制注采流速,避免储层损害。
近临界态油气藏开发特征及油气产出预测——以渤海BZ油田为例
吴浩君, 刘洪洲, 汪跃, 刘超, 姜永
2020, 34(05): 54-58.  
摘要(340) PDF(62)
摘要:
由于近临界态油气藏油气变化规律较常规油气藏更加复杂,常规油藏工程方法预测的油气采出程度和生产气油比与实际偏差大,动态预测难度大。本文通过分析影响近临界态油气藏流体特征、开发规律等因素,基于广义物质平衡方程和低界面张力下的油气两相渗透率曲线,建立近临界态油气藏动态预测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新方法由于同时考虑了溶解气油比和挥发油气比的双重作用,以及低界面张力下的油气相渗变化特征,所计算的油相采出程度和瞬时气油比更符合实际生产动态,预测油气采出规律和采收率更加准确,研究成果对类似油气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川西坳陷致密气藏束缚水赋存状态与产出机理
张岩, 王勇飞, 高伟, 王琼仙, 刘叶
2020, 34(05): 59-62.  
摘要(235) PDF(33)
摘要: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复杂,普遍存在束缚水,其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流动机理对储层含气性和微观渗流影响较大。通过选取川西坳陷不同类型气藏的岩样,开展半渗透隔板法实验分析,揭示微观孔隙结构与束缚水赋存状态、产出机理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储层具有不同的束缚水饱和度分布特征,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束缚水饱和度的内因。孔隙半径较大,但片状或缩颈状喉道发育,孔喉分选性差且微细孔喉较多,原始地层水易被捕集在孔喉尺寸急剧变化处或微细孔喉中,导致束缚水饱和度偏高;而孔隙缩小型、管束状喉道较发育,孔喉分选性较好,微细孔喉较少或者孔喉体积比小,束缚水饱和度相对较低。②部分高值束缚水在较大压力梯度的作用或可动水的诱导下,水可转化为临界水,最终成为可动水参与流动,随天然气产出。结论认为,开发初期应控制生产压差,一旦原始束缚水开始参与流动,将加剧气井产水和开发中后期井筒积液。
聚驱后油藏微观剩余油水驱启动方式及优化挖潜——以双河油田为例
张小静, 段秋红, 申乃敏, 卢俊, 张连峰
2020, 34(05): 63-68.  
摘要(227) PDF(34)
摘要:
对于聚驱后转后续水驱的油藏,搞清聚驱后微观剩余油启动方式和机理是进一步动用剩余油、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利用微观光刻仿真模型,开展周期注水、增大驱替压力梯度、液流转向三种水驱方式的微观驱油实验,明确了液流转向和增大驱替压力梯度可动用簇状和盲端状剩余油,能明显改善聚驱后开发效果。应用于聚驱后的双河油田核三段V油组上层系和Ⅲ油组油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高孔渗强边水小规模砂岩油藏氮气人工气顶驱油矿场试验——以春光油田春22井区为例
马兵兵, 白伟龙, 肖梦华, 户静
2020, 34(05): 69-73.  
摘要(254) PDF(28)
摘要:
春光油田高孔渗、强边水、小规模砂岩油藏采用天然边水驱动开发方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在现有井网条件下,顶部剩余油、侧翼剩余油无法有效动用。为此,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氮气人工气顶驱油的油藏适应条件、注采方案设计优化等研究。该技术在春22井区进行了矿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对国内外类似高孔渗强边水小规模砂岩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借鉴意义。
边底水稠油油藏火驱可行性及操作参数优选实验研究——以辽河油田J91区块为例
张鸿
2020, 34(05): 74-78.  
摘要(223) PDF(27)
摘要:
为了解决吞吐开发末期油藏水侵复杂、采出程度低、大幅提高采收率难的问题,以辽河油田J91区块为例,通过TG–DSC及室内物理模拟手段,从热量及燃料角度验证边底水稠油油藏实施火驱开发的可行性,并对操作参数的优选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边底水稠油油藏实施火驱开发能够实现稳定的高温氧化燃烧,且实施火驱经济开发的燃料下限即含油饱和度为35%。边底水稠油油藏火驱点火推荐采用电点火方式,适当提高点火温度延长点火时间;并在驱替过程中采用变速注气方式提高火线前缘温度,保障火线稳定推进。研究可为同类油藏实施火驱开发技术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岩石应力敏感性对蒸汽驱的影响——以BZA油田为例
阳晓燕, 刘美佳, 张博, 赵汉卿, 刘超
2020, 34(05): 79-82.  
摘要(231) PDF(23)
摘要:
针对稠油油藏蒸汽驱过程中储层岩石变形会对开发效果产生影响这一问题,首次提出对疏松砂岩稠油油藏进行岩石应力敏感性实验,以及开展岩石应力敏感性对蒸汽驱油效率影响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高渗储层还是低渗储层,随着有效覆压的增加渗透率逐渐降低,且渗透率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有效覆压越高,岩心受到挤压加重,孔隙结构变形越严重,驱油效率越低;低渗储层岩石应力敏感性强于高渗储层;岩石的应力敏感性对蒸汽驱过程中的开发效果影响较大。研究成果对后期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及策略制定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考虑聚合物非牛顿性和渗流附加阻力的海上油田早期注聚效果评价方法
刘凡, 吴学林, 周文胜, 王凯
2020, 34(05): 83-88.  
摘要(112) PDF(19)
摘要:
海上油田早期聚合物驱注聚时间早,水驱阶段短,传统霍尔曲线无法进行早期聚合物驱有效性评价。根据渗流力学理论,在考虑聚合物溶液的非牛顿性、渗流附加阻力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评价早期注聚效果的改进霍尔曲线。利用现场数据,针对注聚井绘制改进霍尔曲线图版,并依据图版中曲线的斜率和截距,求解出注聚任意时刻地下聚合物溶液的流态指数、波及范围内的平均有效工作黏度、流动系数、阻力系数等评价指标。理论计算结果经实验验证,结果可靠,从而为海上油田早期注聚效果评价提供了依据。
石油工程
特定井网注水井在断层处的最大压力研究——以渤海S油田一注三采井网为例
徐大明, 郑旭, 杨彬, 张凤红, 连正新
2020, 34(05): 89-92.  
摘要(205) PDF(19)
摘要:
注水压力是海上注水开发的关键参数,根据断层特点确定合理的压力,对海上油田安全高效开发意义重大。为了分析渤海S油田断层附近注水井的安全性,基于势的叠加原理和边界的镜像反映原理,对封闭断层附近的一注三采注采井网,推导出注水井作用在断层处的压力分布式。通过渤海S油田的实际注水井压力计算,得到作用在断层处的最大压力为15.89 MPa,低于断层失稳压力,表明注水井目前是安全的。压力分布公式对研究断层附近注水井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富县区块气层水平井二级井身结构应用可行性分析
牛似成
2020, 34(05): 93-97.  
摘要(210) PDF(35)
摘要:
钻井周期偏长及储层改造规模不足是制约富县区块天然气经济有效开发的主要因素,通过简化水平井井身结构,可大幅缩短钻井周期,实现大规模储层改造。基于实钻地层资料,通过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明确泥岩易失稳、长裸眼固井难度大、盐水侵及储层保护差等问题,优化设计水平井二级井身结构方案并配套井壁稳定技术,制定井身结构转变预案。应用结果表明,设计方案可保障富县区块水平井二级井身结构顺利实施,缩短钻井周期,为后期改造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井眼条件。
东胜气田二级井身结构水平井钻完井关键技术
张永清
2020, 34(05): 98-101.  
摘要(228) PDF(40)
摘要:
为进一步降本增效,在东胜气田开展了二级井身结构水平井及套管固井完井优化试验。基于施工难点,结合力学理论分析,开展室内实验,形成了理化复合防漏防塌、高效PDC钻头选型、长裸眼段固井、井深结构优化等关键技术。现场应用表明,6口井施工顺利,无复杂情况发生。与同期三级井身结构水平井相比,钻井周期缩短34.98 d、机械钻速提高1.78 m/h,单井钻完井工程费用节约35.7万元以上。
防斜纠斜技术在邑深1井的应用
孙晓波
2020, 34(05): 102-105.  
摘要(259) PDF(33)
摘要:
受地质因素的影响,同样的钻具组合、相同的钻井参数在不同地区应用,防斜纠斜效果存在较大差异。针对不同区块地质特征,综合运用现有井斜控制理论,以达到单井防斜打快、降本增效的目的。邑深1井为中国石化重点预探直井,钻井过程中先后使用了常规钟摆钻具防斜技术、直螺杆复合钻进防斜技术、弯螺杆配合欠尺寸扶正器防斜技术、单弯双稳钻具防斜技术,配合使用电子多点测斜技术、机械式随钻测斜仪测斜技术及MWD测斜技术,较好地实现了对井身轨迹的控制。对各种防斜纠斜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各种防斜纠斜技术原理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该区块防斜打快、降本增效的各个开次的钻具组合,对大邑地区同类型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高强度强触变性化学堵水技术研究与应用
先花, 温栋良, 杜玉川, 张喜玲
2020, 34(05): 106-108.  
摘要(172) PDF(25)
摘要:
河南油田经过多年持续的高速开采导致地层出砂、亏空严重,套管承压过大,井筒状况逐年变差,套管损坏十分严重,管外窜槽井逐年增多。针对油水井管外窜问题,开展了高强度低密度管外封窜技术研究,研制开发出的高强度低密度管外封窜剂密度为1.28 g/cm3。室内实验性能测定显示,水样矿化度对封窜剂初凝时间及突破压力梯度影响微弱,且封窜剂与钢体界面胶结强度高、耐温性能优。现场应用表明,措施后日产液8.5 m3,日产油1.2 t,效果明显。
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不停机间抽工作制度优化——以大庆油田为例
高翔, 王云峰, 刘海波
2020, 34(05): 109-113.  
摘要(257) PDF(32)
摘要:
针对不停机间抽技术提高抽油机井泵效和降低能耗等方面效果显著,但工作制度确定过程中易出现实际确定方法操作性不强,主观因素影响大,单井设计个性化弱等问题,通过分析不停机间抽工作制度的影响因素,在优选出9个相对独立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以不停机间抽正常运行时间和运行周期为分析挖掘对象,对比分析了常用数据挖掘算法的适应性,并优选出适应性最强的算法。结果表明,回归计算中,BPNN算法要优于R– SVM和MRA算法;分类算法中,C–SVM算法比BAYSD、NBAY等算法更优;使用C–SVM—BPNN算法对不停机间抽工作制度优化后系统效率和泵效明显提高。研究结果对于不停机间抽井确定最优工作制度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一种用于高泥质砂岩储层解堵液配方实验评价
张燕利
2020, 34(05): 114-117.  
摘要(168) PDF(18)
摘要:
为了防止钻、完井过程中井壁垮塌或控制溢流,井筒内压力一般都大于地层压力,这将导致泥质砂岩含量高的储层易受泥浆污染堵塞,造成新投产井效果差,严重影响正常生产效益。为此,开展室内泥浆滤饼、岩屑的溶蚀实验,岩心流动实验筛选出适合泥质含量高的砂岩储层泥浆污染解堵的酸液配方,达到恢复或改善储层渗透性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氟硼酸酸液体系在酸化过程中不仅对钻井泥浆有较好的溶蚀能力,而且具有较好的稳砂性能,能有效降低酸液对储层的过度溶蚀。
春光油田沙湾组疏松砂岩油藏出砂规律
李春云, 刘洪涛, 解勇珍, 毛为成, 李洲, 李晓平
2020, 34(05): 118-122.  
摘要(174) PDF(37)
摘要:
春光油田新近系沙湾组储层胶结疏松,易出砂,且随储层含水上升,出砂加剧。通过持续跟踪不同时间、不同含水阶段储层出砂情况,分析了储层动态出砂原因;并利用综合疏松指数对储层岩石胶结类型进行细分,明确了沙湾组不同单元的出砂机理和出砂规律。同时,根据砂岩油藏类蚯蚓洞和连续垮塌两种微观出砂机理,考虑储层非均质性,建立了沙湾组砂岩油藏岩石颗粒的受力模型和储层出砂过程的微观动态模型,明确了研究区出砂机理以类蚯蚓洞状为主,呈现明显的纵向及平面非均质性,为防砂工艺参数优化提供依据。
耐高温高强度调剖剂的研制与性能评价——以五号桩油田桩75块为例
姜涛, 张杰, 滕学伟, 侯洪涛, 谢桂学
2020, 34(05): 123-126.  
摘要(296) PDF(19)
摘要:
针对五号桩油田桩75块地层温度高、储层非均质性强、高渗透条带发育、注水后油井含水上升快,常规聚合物冻胶调剖剂适应性差的难题,研制了一种耐高温、高强度的硅盐树脂体系调剖剂。利用室内实验优化了调剖剂的配方,评价了调剖剂的溶解时间、成胶时间、固化强度、耐温性能以及耐盐性能;通过岩心封堵实验,评价了调剖剂在岩心中的注入能力、封堵能力、耐水冲刷能力。结果表明,硅盐树脂溶液黏度低,易注入;耐温150℃,抗矿化度200 000 mg/L,固化强度大于200 kPa;硅盐树脂封堵性能强,耐冲刷性能好,经100.0 PV的注入水冲刷,对岩心堵塞率仍大于92.0%,满足桩75块油藏调剖工艺的要求,可有效提高开发效果。
《石油地质与工程》征稿简则
2020, 34(05): 127-127.  
摘要(446) PDF(12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