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3-8217 CN 41-1388/TE
主管: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24卷  第02期

显示方式:
地质勘探
安塞油田塞130井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刘方志, 朱玉双, 李莉, 张洪军, 张欢, 何奉朋
2010, 24(02): 1-5.
摘要(92) PDF(561)
摘要:
评价安塞油田塞130井区长6储层的宏观、微观非均质性,为储层评价和油田的科学开发提供依据。在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压汞等各类测试、测井资料,对长6储层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塞130井区长6储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较弱,平面非均质性及储层孔隙结构微观非均性中等。剩余油主要分布在611-2和长611-3两个储层,是油田下一步剩余油挖潜的主要目的层。
莱州湾凹陷西走滑带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王永利, 武强, 王应斌
2010, 24(02): 5-8+5.
摘要(64) PDF(295)
摘要:
受古近纪莱州湾凹陷大规模断陷、郯庐断裂右旋走滑和垦东凸起大规模隆升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莱州湾西走滑带呈现出复杂的构造特征,对油气的运移、聚集及保存都产生重要影响。莱州湾凹陷古近纪早期断陷活动和郯庐右旋走滑共同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大型伸展断层和走滑调节断层,这为圈闭的形成和油气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受垦东凸起古近纪末期大规模隆升的影响,莱州湾西走滑带也发生大规模南北向翘倾,这使得区带内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容易遭受破坏。
乌夏地区隐蔽油气藏成藏条件及其分布规律
白振华
2010, 24(02): 8-12+5.
摘要(83) PDF(141)
摘要:
分析了乌夏地区隐蔽油气藏类型、成藏条件,并提出了隐蔽油气藏分布规律。研究区紧邻生油凹陷,烃源岩条件优越,冲断活动响应的各种沉积砂体提供良好的储集体,盖层封堵能力良好,不整合与断裂发育,构成立体输导网络,从而形成了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等多种隐蔽油气藏。研究认为构造因素与沉积相带是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不整合面与断裂附近为油气藏有利发育区。
中侏罗世延安期汝箕沟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关系探讨
张参, 刘池洋, 王建强, 宋立军
2010, 24(02): 13-16+20+5.
摘要(55) PDF(250)
摘要:
在对汝箕沟及邻区延安组残存地层分布、煤层特征、层序划分对比、沉积环境、物源及古水流、应力场等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汝箕沟与鄂尔多斯盆地之间的关系。同时汝箕沟地区冲积扇沉积物的存在,指示该区已临近古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北部边缘。故认为在中侏罗纪延安期,汝箕沟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之间没有明显的地质分割,汝箕沟地区为更靠近盆地西北部边缘,地势由西向东平缓降低的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贺兰山西缘断裂带是鄂尔多斯盆地延安期的西北沉积边界。
潮水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
李雄
2010, 24(02): 17-20.
摘要(67) PDF(331)
摘要:
潮水盆地是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和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断坳盆地;盆地主要受燕山运动拉张作用和喜山运动挤压反转作用的控制,发育侏罗纪、白垩纪正断裂以及第三纪逆冲、反转断裂;构造演化研究认为,盆地演化过程中经历了燕山期断坳盆地发育阶段以及喜山期山前坳陷盆地发育阶段;综合盆地构造及其演化特征认为金昌坳陷是盆地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东海陆架盆地基隆凹陷构造演化特征及勘探前景
姜雄鹰, 傅志飞
2010, 24(02): 21-24+6.
摘要(64) PDF(436)
摘要:
基隆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主要沉积凹陷,凹陷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断坳、坳陷和被覆四个阶段。凹陷由西部缓坡断阶带、中央洼陷带和东部陡坡带组成,主要填充新生界沉积层系。始新统至中新统发育四套烃源岩,油气主要储存于始新统、渐新统和中新统地层中,存在四套有利油气成藏组合。2005年油气资源评价,西湖凹陷油气当量为15.6亿方,西湖与基隆凹陷为一个统一凹陷,只是在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时期被短暂分隔,石油地质条件应基本相同。油气地质分析表明基隆凹陷具有良好勘探前景,凹陷西部缓坡断阶带油气勘探潜力最大。
不整合对油气藏的破坏作用
高长海, 张新征, 林玉
2010, 24(02): 25-28+6.
摘要(47) PDF(281)
摘要:
不整合既可以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也可以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遭到破坏。通过理论及实例分析,阐述了不整合对油气藏的破坏作用。不整合的形成导致油气藏直接或间接暴露于地表,发生各种稠变作用(生物降解、水洗、氧化和逸散等),使油气藏遭到破坏;不整合可延缓甚至中断烃源岩的生烃作用,进而影响油气藏的规模;不整合能否重建形成封闭作用也影响和控制着油气的晚期成藏。
大港油田港104井区微生物异常勘探与含油气预测
袁志华, 苗成浩
2010, 24(02): 29-32.
摘要(70) PDF(146)
摘要:
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MPOG)因具有直接、有效、多解性小和经济效益好等优势日益受到全球油气勘探界的重视。文中简要论述了大港油田的区域地质概况及油气储层特征、地理位置与构造演化及断层性质。根据微生物异常指标体系,主要论述了港104井区微生物异常分析结果,并识别油气区,找出井区内的微生物分布规律,对其勘探前景作出评价,并对最有利目标区进行了含油气预测。最后,根据油气微生物勘探资料,结合圈闭、油源等条件确定了最有利的布井点位。
川口油田川46井区延长组油层沉积相研究
沈渭滨, 张林
2010, 24(02): 33-36+6.
摘要(100) PDF(166)
摘要:
川口油田川46井区长4+5、长6各含油层段构造面貌主要为西倾单斜形态,构造特点在宏观上控制了沉积作用,沉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或影响着构造特征。通过测井相识别进一步证实川口油田长4+5、长6储层以三角洲前缘、平原沉积为主,主要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河道砂坝、分流间湾、决口扇等,在平面和纵向上掌握了其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
王场油田潜三段北断块地区的沉积类型与特征
胡望水, 蔡峰, 黄兰, 张宇焜
2010, 24(02): 37-39+6.
摘要(72) PDF(102)
摘要:
王场油田潜三段北断块地区油藏由于对其沉积体系、储层分布认识不清,注水开发效果差,采出程度很低。从现代沉积学理论出发,充分利用岩心、钻井、测井等资料,深入研究了王场油田潜三段北断块地区的沉积特征,将研究区的沉积相类型定为典型的盐水湖泊三角洲,划分出其主要亚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并建立了该区的沉积相模式图,从而为下步老井挖潜及滚动开发指明了方向。
牛圈湖区块西山窑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郑杰, 孙卫, 魏虎
2010, 24(02): 40-43+6-7.
摘要(91) PDF(366)
摘要:
通过常规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和常规高压压汞实验等技术,对三塘湖油田牛圈湖区块西山窑组油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孔隙结构压力特征参数P,用以表征孔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的储集层具有孔喉均值较大(平均10.23)、分选中等(平均2.72)、中值半径较小(平均0.27μm)、排驱压力较小(平均0.45MPa)、中值压力中等(平均5.22MPa)、退汞效率较低(平均31.05%)和残留汞饱和度较高(平均61.66%)等特点。依据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及其与物性的相关性分析,将研究区毛管压力曲线分为四类,从Ⅰ类到Ⅳ类Pcd和PC50逐渐增大,孔喉分选性变好,指示了储层从较好到差的孔隙结构和渗流能力。
雁107断块Es_4+Ek砾岩油藏裂缝发育特征及对储集层的影响
冯冲, 刘永斗, 高翠欣, 李淑民, 庞宝锐
2010, 24(02): 44-46+49.
摘要(81) PDF(103)
摘要:
应用测井、井壁取心和AVO等技术,精细研究砾岩油藏裂缝发育情况,综合研究表明,刘李庄油田沙四砾岩油藏雁107断块Es4+Ek砾岩油藏储层裂缝发育组系多,裂缝规模差别较大,各级裂缝并存,分布复杂,裂缝被溶蚀、填充作用普遍;储集空间以孔隙-裂缝性为主,裂缝是主要的储集空间与渗流通道;渗透性砾岩段裂缝发育,第一小层砾岩中发育III类裂缝;第二小层砾岩发育II、III类裂缝,以III类裂缝为主。第三、四、五、六小层砾岩则发育I类与III类裂缝。微小裂缝(Ⅱ、Ⅲ类)是白云质砾岩油藏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的主要提供者,并且对渗透率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剩余油多沿大断裂和裂缝边部的微小裂缝分布。
VSP测井技术在锦州油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王健
2010, 24(02): 47-49+7.
摘要(138) PDF(164)
摘要:
VSP测井技术是近几年发展比较迅速的一门学科,在提取地层地质参数、地层速度、地震子波等地震参数方面很有作用,与常规地震相比具有精度高的优点。在对VSP测井技术原理和技术优点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锦州油田对部分复杂断块进行VSP测井资料采集、处理、解释及相关地质研究,重新落实了构造,找出储层横、纵向上的空间展布规律,分析了储层的分布特征和油水的关系,为复杂断块的油藏评价及井位部署提供了依据,取得了较好的勘探开发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大斜度水平井测井资料解释系统在河南油田的应用
吕和军
2010, 24(02): 50-53.
摘要(62) PDF(174)
摘要:
大斜度水平井测井资料解释系统是在Windows XP环境下,利用Visual C++语言及微软的MFC多文档架构及面向对象技术结合环境校正技术、井斜处理技术和垂深校正技术等一些列技术研制而成。该系统主要功能有:绘制井身结构俯视图、侧视图和立体轨迹图;根据测井曲线特征进行人工交互地层对比,分析砂体展布、构造变化和油水层分布及部位高低,达到对井眼轨迹的设计进行检验和控制;测井解释层位投影在小层平面图上,准确判断本井目的层位置(在油区、水区还是干区)。利用该软件可提高河南油田水平井测井评价的准确率,指导水平井钻井设计。
渤中21-2潜山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应用研究
贺电波, 李才, 史浩
2010, 24(02): 54-57+86+7.
摘要(83) PDF(221)
摘要:
渤中21-2构造潜山目的层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埋藏较深,储集空间以裂缝、孔洞为主,非均质性较强,受控因素多,地震响应关系复杂。这一地区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并且该构造没有钻井,储层的平面展布特征难以把握。在储层地质与地震响应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相干分析、属性分析、曲率分析和频率分解等技术,从不同角度对该潜山有利储集层发育区进行了预测。这些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多解性,而综合利用多种地震预测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油田开发
海外河油田高含水期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挖潜方法
张华光, 马强
2010, 24(02): 58-60+7.
摘要(98) PDF(113)
摘要:
海外河油田是一个已经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阶段常规注水开发的普通绸油油田,在主力油层动用程度高,水淹严重,挖潜难度较大情况下,通过开展精细地层对比工作,采用微构造法、沉积微相法、电性图版法,来深化油水层和薄差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采取调层、堵水等措施手段,取得了较好措施增油效果。
曙二区双高阶段增储挖潜技术研究与应用
刘连杰
2010, 24(02): 61-63.
摘要(69) PDF(46)
摘要:
立足老油田内部挖潜,以曙二区表外储层、低阻油层、差层及低水淹层为目标,探索形成了表外储层微差分析法及低阻油层油藏综合评价法,并采用了高精度C/O测井技术,中子寿命测井技术,进行差油层、剩余油及油水层和水淹层评价,现场应用效果明显,为老油田内部增储挖潜提供了思路方向。
双河油田V上聚驱物模数模参数对采收率增幅的影响研究
熊英, 黎锡瑜, 马玉霞, 王秋会, 杜玉川, 张海峰
2010, 24(02): 64-66+7-8.
摘要(90) PDF(74)
摘要:
根据双河油田V上层系油藏特征建立该层系三维地质模型,在应用ECLIPSE三维两相数模软件对生产史进行拟合后,研究聚驱物模数模参数改变对该层系采收率增幅的影响,以确定各参数在现场应用的界限值,为聚合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达到最充分发挥聚驱效果的目的。
应用随机网络模拟技术研究微观剩余油的影响因素
高孝田
2010, 24(02): 67-69+72+8.
摘要(105) PDF(199)
摘要:
通过用随机网络模型模拟研究油藏的微观驱替过程,在改变模型的孔、喉大小分布和调整模型的孔隙润湿比例等情况下,进行水驱油过程模拟,建立网络模型中的微观剩余油分布。在每一次模拟之后,计算剩余油饱和度和微观驱替效率,统计微观剩余油在孔径分布范围内的频率、含量。在此基础上分析孔隙网络特性对微观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孔喉比、孔隙大小、润湿性,初始含油饱和度以及驱替效率等因素的影响。
特高含水油田强化采液效果评价新方法研究与应用
张海燕, 崔红红, 周海峰
2010, 24(02): 70-72.
摘要(74) PDF(129)
摘要:
历经四十多年注水开发,胜利油田已整体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油田综合含水将不断上升。为了确保油田持续稳定发展,结合理论分析和矿场实践提出以放大生产压差强化采液为核心的产液结构调整思路,建立了有效提液的双重检验标准,即分别从增油量和可采储量的角度论证强化采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压力资料预测油水界面精度分析
孙风涛, 田晓平, 张越
2010, 24(02): 73-74+78+8.
摘要(72) PDF(237)
摘要:
海上油田勘探阶段探井位于油藏较高部位,多数油层没有钻遇油水界面,且缺少试油资料,工作中通常充分利用了探井、评价井丰富的FMT/MDT测压资料来预测油水界面。以渤海几个已开发油田为例,通过钻前钻后油水界面的对比,认为水线的确定、油层测压点个数、有效测压点间的最大距离、储层厚度及地层流体密度等几个因素会影响压力资料预测油水界面的精度。
基于印度尼西亚公式的饱和度改进模型
柴婧, 王敏, 杨波
2010, 24(02): 75-78.
摘要(127) PDF(415)
摘要:
阿尔奇公式及其改进模型是目前计算储层含水饱和度的主要方法。G地区泥质和钙质含量普遍偏高,且钙质分布非均质性强,使得传统的饱和度公式难以达到理想效果。针对G油田的地质特征,分析了泥质含量和钙质含量对电阻率及饱和度的定量影响,借鉴印度尼西亚公式对泥质含量的考虑方式,通过将钙质含量看为是一种与泥质等效的单独组分,构建了基于印度尼西亚公式的改进的饱和度经验模型,通过结合岩心分析资料,确定了经验模型中的泥质指数及钙质指数等待定系数。利用该模型的含水饱和度计算方法与密闭取心井对比,相对误差小于8%。该经验模型及考虑方式可为今后含泥含钙储层饱和度定量评价提供参考。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水界面变化规律探讨
李宗宇
2010, 24(02): 79-81+84+8.
摘要(92) PDF(449)
摘要:
塔河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近10年仍没搞清油水界面变化规律,给油藏开发带来很多困惑。以缝洞特征和流动状态研究为突破口,按溶洞系统、分支溶洞和微小孔洞分布特征和流动状态特征逐次研究油水界面变化:①溶洞中为典型的管流特征,油水接触为面接触,在微小缝洞中为渗流,油水接触为点状锥进和存在油水过渡带。②溶洞体中油井见水是水推进到井底,可以代表溶洞油水界面的深度和推进时间,微小缝洞中见水是水锥进造成,不代表油水界面的变化情况。③边水在油藏开发过程中逐步向溶洞系统顶部推进,一定条件下逐次向分支溶洞推进和微小孔洞锥进,形成各缝洞体不同部位、不同采出程度条件下参差不齐的相互交杂的油水界面。
齐40块蒸汽驱技术指标探讨
张剑锋
2010, 24(02): 82-84+8-9.
摘要(97) PDF(146)
摘要:
为探索稠油后续接替开发方式,1998年在齐40块莲花油层开展4个井组的蒸汽驱先导试验,十年来先导试验经历了热连通、蒸汽驱替、蒸汽突破三个阶段,汽驱采收率26.2%,最终采收率62.8%,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根据先导试验不同阶段的注入与产出的关系及地下"三场"的变化特点,对蒸汽驱试验效果进行了评价,并对温度、压力、汽腔等技术指标进行分析总结,为齐40块蒸汽驱工业化实施的动态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王庄油田蒸汽吞吐开采储层变化规律研究
孙建芳
2010, 24(02): 85-86+9.
摘要(70) PDF(122)
摘要:
我国众多的稠油油藏主要采用注蒸汽吞吐方式开采。研究表明,当高温、高压、高pH值蒸汽介质注入储层后,会导致矿物溶解、粘土转化、新生矿物及结垢沉淀产生等一系列变化。通过数模及物模实验,揭示出了王庄油田蒸汽吞吐过程中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对稠油油藏注蒸汽吞吐开采具有指导意义。
石油工程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优快钻井技术研究与应用
李继斌, 蒲尚树, 梁国进, 官臣斌, 赵建强, 李卫岭
2010, 24(02): 87-89+9.
摘要(65) PDF(53)
摘要: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构造地层倾角较大,岩性以粗砾岩、砂砾岩为主,部分区块需钻至基岩,由于地质特征复杂,存在井身质量控制难度大、井下故障多和机械钻速低等钻井难点,为此,专门开展了相应的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形成了钻头优选、钻井参数优化、井身质量控制、钻井液体系优选和井下故障预防技术等5项钻井配套技术。该配套技术经现场应用22井次,平均钻井周期缩短47.78%,平均机械钻速提高29.86%,井下故障率降为2.6%,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变密度射孔技术在新庄浅层水平井中的应用
佘月明
2010, 24(02): 90-92+9.
摘要(82) PDF(142)
摘要:
针对新庄油田南三块条带状、边水活跃、高深透率稠油油藏水平井固井完井的特点,开展了水平井变密度射孔模型、孔密优化设计等项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于现场实际。该技术可大幅度地延缓边水锥进,它的试验成功为国内同类油田的开发提供了经验。
压裂充填增产技术及其应用
李古正, 李运锋, 吴伟东, 肖超, 赵日荣
2010, 24(02): 93-95.
摘要(76) PDF(108)
摘要:
针对河南油田第二采油厂部分区块油井由于油层低孔低渗或近井地带污染堵塞,造成渗流能力差,生产过程中供液能力差,油井产量低下,开采效果差的现状,通过一系列油层改造技术现场实验,研究并配套应用了压裂充填增产技术,该工艺适用范围广,增产效果明显,有效期长,可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裂缝性基岩油藏固井技术在栗2井的应用
孟卫东, 李保峰, 刘保顺, 林海斌, 周冬松, 王岩
2010, 24(02): 96-98+9.
摘要(72) PDF(67)
摘要:
栗2井位于泌阳凹陷南部陡坡栗园断鼻构造带上,其下部基岩岩性主要为大理岩,裂缝、缝洞发育,是较好的储层。针对该井地下岩层情况和固井封固段较长,固井施工压力大,易造成水泥浆漏失低返和水泥浆易污染油藏等技术难题,开展了相应研究与分析工作,采用了分级注水泥器、管外封隔器和防漏增韧低密度高强度水泥浆体系相结合的固井技术。该技术降低了固井施工安全风险,提高了固井质量,有效地保护了裂缝性基岩油藏,经济效益明显。
海塔油田地层岩石可钻性级值的确定
常雷
2010, 24(02): 99-100+103+9-10.
摘要(78) PDF(135)
摘要:
针对海塔油田下部地层复杂情况和地层机械钻速低等问题,通过分析实际钻井资料,利用通用钻速方程得出海塔油田地层岩石可钻性级值规律,并绘制出地层岩石可钻性与地层深度剖面图。该项研究为海塔油田科学制定钻井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考虑渗透率应力敏感的气井无阻流量预测方法研究
郑丽坤
2010, 24(02): 101-103.
摘要(82) PDF(220)
摘要:
随着气田开发的进行,地层压力逐步下降,与产能方程系数密切相关的多项参数如天然气偏差系数、粘度等都是变化的,气井开采过程中稳定产能方程随之改变,采用原始地层压力下的稳定产能方程来确定不同地层压力下的无阻流量是不正确的。同时,由于气体产出、低渗气藏孔隙压力降低、地应力增大、基岩和孔隙受到压缩,导致渗透率大幅降低和气藏产能降低。因此,为了更加合理的开采气藏,气井产能分析必须考虑地层应力对岩石渗透率的影响。为得到气井不同地层压力下的无阻流量,基于岩石渗透率随有效应力变化呈指数关系的普遍认识,在达西渗流理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了一个考虑渗透率应力敏感的地层压力与无阻流量的关系式。该公式考虑渗透率应力敏感伤害对气井无阻流量的影响,只需已知气井某地层压力时的产能试井无阻流量及各地层压力下对应的天然气粘度和偏差系数,便可以得到各地层压力对应的无阻流量。通过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可靠。
齐40块蒸汽驱11井组开发后期间歇注汽研究与试验
陈加华, 覃青松
2010, 24(02): 104-106+10.
摘要(77) PDF(168)
摘要:
齐40块莲Ⅱ油层于1998年10月和2003年7月先后开展11个井组的蒸汽驱先导试验和扩大试验,目前处于蒸汽驱开发末期。为了最大限度提高蒸汽驱经济效益,运用数值模拟对试验区蒸汽驱后期进行了间歇注汽的研究,设计了间歇方式、间歇时间、注汽速度等参数,现场应用后已见到明显效果,油汽比由0.14上升到0.20,高温气窜井减少,经济效益良好。
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与乳化性能相关性研究
郭春萍
2010, 24(02): 107-108+111.
摘要(59) PDF(210)
摘要:
通过用不同界面张力体系和原油进行乳化实验,制备出一系列不同数量级的界面张力值和不同乳化效果的样品,并且考察了样品界面张力性能和乳化性能的对应关系,研究了界面张力性能和乳化程度的关系:复合体系界面张力性能与乳化程度具有一致性,复合体系界面张力的降低使体系乳化易于自发。
水平井选择性化学堵水技术在冀东油田浅层边底水油藏的研究与应用
刘怀珠, 李良川, 郑家朋, 孙桂玲
2010, 24(02): 109-111.
摘要(80) PDF(431)
摘要:
冀东油田浅层油藏为边底水驱动油藏,天然能量充足,油水层间隔层较薄,在开发过程中易形成边底水突进、水窜、水淹,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油田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注水开发阶段后,油层平面、层间及层内矛盾更加突出,注入水常沿高渗透层或韵律层突入油井,导致油井产能下降,严重影响油田的开发效果。为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选择性化学堵水技术,在冀东油田浅层区块开展了试验。现场应用效果表明该堵剂的降水增油效果比较明显,提高了原油采收率。
单家寺油田纤维复合防砂技术的矿场应用
吕玉群, 肖玉英, 顾兆军, 刘先勇, 齐宁, 孙洪卫
2010, 24(02): 112-114.
摘要(58) PDF(106)
摘要:
目前单家寺油田防砂技术主要以复合防砂为主,针对井内下入机械管柱对后期延续措施带来一定的施工困难、机械管柱难以实现分层注汽及调剖等工艺等问题,创新应用了纤维复合体防砂技术。该技术是在地层内实现特制纤维与充填砂的复配混合形成复合体,实现对地层砂的束缚,形成较为牢固的防砂过滤体,达到了井内无机械管柱利于后期作业的目的。就纤维复合体的选择、纤维表面处理、纤维性能、纤维复合体性能评价等做了部分室内研究,并对单家寺油田蒸汽吞吐井进行了纤维复合防砂技术的矿场应用。应用效果表明,该纤维复合体能够达机械防砂管柱防砂的效果,并为后期措施作业提供了良好的井筒条件。
含油污泥调剖剂的研究与应用
王从领, 薛鲁营, 赵成祥, 倪余林, 唐自玲, 杨忠文
2010, 24(02): 115-117+120+10.
摘要(100) PDF(339)
摘要:
含油污泥是油田生产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残渣,内含一定量的原油及大量的矿物组份,具有易分散、悬浮性好等特性,其中矿物组份具有一定的颗粒性,注入地层对地层岩心具有很好的封堵性。结合中原油田采油三厂文、卫、马油田油藏地层特点和流体特性,与传统的调剖技术结合,针对污泥自身特点,利用压滤后的干泥加入一定比例改性剂,开发研究、筛选、优化出了具有适应文、卫、马油田开发需要的含油污泥调剖剂体系。2年来,在文、卫、马油田现场应用试验40井次,累计增油8 238t。
聚驱配注工艺粘损分析方法研究
张世东
2010, 24(02): 118-120.
摘要(57) PDF(165)
摘要:
对聚合物粘度损失规律的认识,有利于采取各种技术措施降低粘度损失,提高溶液配注质量,确保聚合物驱油效果。通过对大庆油田采油六厂影响粘损分析的因素进行研究,初步总结出了粘损调查的分析方法:通过采用可移动的撬装调剖装置和对井口多次连续取平行样采取浓粘度的对比修正法,分析化验时采用测量范围相对较大的RVDV-Ⅱ+P型号的粘度计进行粘度检测等方法,大大提高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LD气田低效气井压裂改造难点与对策
李永明, 任山, 刘林, 邱玲, 慈建发
2010, 24(02): 121-123+10.
摘要(63) PDF(113)
摘要:
LD气田属于典型的低渗致密气藏,储层非均性强、含气丰度低、展布规模小,稳产难度大。分析了LD气田压裂改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压裂改造关键技术,并分析了应用效果,这些技术包括不动管柱多层压裂技术、水力喷射压裂技术、低伤害压裂技术。这些技术提高了LD气田低效气井开发效果。
高效原油降解菌的生物降解作用与室内模拟岩心驱油研究
梁勇, 黑华丽, 田春雨
2010, 24(02): 124-126+129.
摘要(69) PDF(137)
摘要:
从辽河油田原油中分离出其中的本源微生物,研究表明该本源微生物由三种菌株组成,分别命名为菌株1#、菌株2#和菌株3#,分别对其菌落和菌体特征进行了研究。该混合菌具有较强的抗碱性生长能力,在pH值高达10.6的培养液中菌株2#仍能良好生长。对被此混合菌降解了不同时段的辽河原油和未被降解的辽河原油进行全烃气相色谱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混合菌种具有较强的生物降解能力,原油被降解后,Pr/nC17和Ph/nC18的值明显升高,Pr/Ph和∑C-21/C+22的值明显下降。大庆室内模拟岩心微生物驱油实验表明,在300×10-3μm2和100×10-3μm2的渗透率岩心中,用无菌水配制的10%菌液驱油使原油的采收率分别提高15.90%和12.73%;用采油厂现场水配制的10%菌液驱油使原油采收率分别提高9.00%和6.05%,表明该混合菌具有较好的微生物驱油能力。
单螺杆混输泵应用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梁亚文
2010, 24(02): 127-129+10.
摘要(65) PDF(143)
摘要:
长庆油田靖安五里湾油田属特低渗透油田,三叠系长6油藏是主力油藏,该油藏原油伴生气丰富。基于该油藏实践,对该区块集油站点使用陈氏单螺杆泵进行伴生气回收应用中出现的的若干技术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出了工艺上的解决方案,以期为矿场应用提供借鉴和指导。
颗粒井间示踪测试技术及其应用
孟选刚, 魏繁荣, 周少伟, 张岩
2010, 24(02): 130-132+136+10.
摘要(61) PDF(132)
摘要:
利用颗粒示踪剂技术研究了王窑油田开发过程中油水井连通情况、储层非均质特征、油藏高渗透条带及大孔道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直观、定量等特点,可解决化学剂示踪、放射性示踪等井间监测技术存在半定量及解析多解性的问题。
渤海锦州9-3油田注聚动态分析及优化调整技术研究
郑旭, 赵春明, 王世民, 雷源
2010, 24(02): 133-136.
摘要(94) PDF(260)
摘要:
渤海锦州9-3油田经过近两年的工业性聚合物驱矿场试验,目前已经初步见到降水增油的良好效果。借鉴陆地油田注聚区块经验,对聚合物驱试验以来油水井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建立了适合海上油田特点的注聚前期油井见效标准,并对见效井特征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注聚效果的优化配套措施,为建立海上油田优化注聚模式做出了有益摸索。
践行科学发展观 技术创新增效益——河南油田采油一厂技术创新增效益掠影
2010, 24(02): 137-137.
摘要(57) PDF(29)
摘要:
河南石油勘探局勘察设计研究院
2010, 24(02): 138-139.
摘要(81) PDF(1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