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3-8217 CN 41-1388/TE
主管: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29卷  第05期

显示方式:
地质勘探
渤海海域沙东南构造带东二下亚段物源状况分析
于喜通, 韦阿娟, 黄雷
2015, 29(05): 1-4+144.
摘要(73) PDF(52)
摘要:
为查明沙东南构造带东二下亚段物源状况、揭示沉积体系的分布格局,通过岩石碎屑组分特征、重矿物组合、砂岩百分含量分布以及典型地震前积结构特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东二下亚段的物源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主要受到西北部沙垒田凸起物源影响。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同向断阶坡折带对该地区砂体展布具有关键的控制作用,砂体主要分布在F1断裂下降盘。
马头营凸起低幅度构造识别方法探讨
王时林, 石文武, 张博明, 李君, 李亮, 郭颖
2015, 29(05): 5-7+144.
摘要(96) PDF(97)
摘要:
现有资料对比发现,马头营凸起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层产状与时间域地震资料上所反映的产状不一致,馆陶组时间域等T0图的构造形态与馆陶组真实的构造形态存在较大差异。面临马头营凸起构造幅度低、砂层薄、油藏类型复杂多变等问题,通过对地震资料进行重新处理,并对不同方法处理的数据体进行相应的解释和分析,然后在精细速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变速成图技术,对马头营凸起低幅度构造进行了重新落实。通过实钻证明,变速成图技术落实的构造形态与真实构造形态吻合度高,构造形态的落实为马头营凸起后期的勘探开发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准确的参考资料。
杭锦旗地区十里加汗区带山1段致密砂岩气水分布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研究
刘四洪, 贾会冲, 李功强
2015, 29(05): 8-12+144.
摘要(101) PDF(214)
摘要:
杭锦旗地区十里加汗区带山1气藏产水普遍,对气水分布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认识不清,制约了气田勘探开发进程。利用钻井、测井、录井、分析化验、生产测试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明确了气水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山1段气水层按类型主要分为气层、"上气下水"型、"气水同层"型、水层,产出的地层水主要来自"上气下水"型和"气水同层"型,总结了各种气水层的测井特征;2分析了气水分异现象的原因:在物性较好的井区,临界气柱高度小,气水分异彻底,形成"上气下水"型;在物性较差的井区,临界气柱高度大,气水无法分异,形成"气水同层"型;3生烃强度控制了气水层的宏观分布,储层和物性进一步控制了气水层的展布范围和分布状态,正向微构造和鼻隆对气藏的富集起到了一定控制作用;4山1段气藏类型有岩性、构造+岩性复合、构造三类,前两类为研究区的主要气藏类型,是下一步的重点勘探对象。
秦家屯油田SN142区块泉头组沉积微相研究
李永刚, 郑天龙, 钟高明, 黄发木, 梁杨
2015, 29(05): 13-15+20.
摘要(89) PDF(29)
摘要:
以测井资料为主,通过粒度分析、岩石相分析,研究了SN142区块的沉积微相,认为该区为典型的牵引流沉积,发育辫状河道、纵向砂坝、侧向砂坝、堤岸和泛滥平原5种微相,辫状河道和纵向砂坝是该区原油高产富集的主控因素,同时也是本区主要的水淹通道;在农Ⅴ3厚油层的顶部存在着动用程度较低的剩余油富集层,是挖潜的主要方向;研究成果可以指导流动单元的划分、暴性水淹的治理,进而改善开发效果。
黄河口凹陷新生代岩浆活动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陈磊, 牛成民, 杨波, 邬静, 陈容涛
2015, 29(05): 16-20+144-145.
摘要(67) PDF(105)
摘要:
渤海湾盆地内中、新生代火成岩广泛发育,大多沿走滑断裂带分布,与油气田分布规律具有一致性。大量研究表明,岩浆活动对于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渤海海域内油气勘探程度较低,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通过综合地震、地质资料,系统分析了黄河口凹陷郯庐走滑断裂西支-伸展大断裂"接力棒式"联合控制岩浆活动机理,明确了火成岩地震测井响应特征、岩浆活动时空演化规律并建立岩浆喷发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岩浆活动带来的热量和微量相容元素对烃源岩的演化程度和转化率的促进作用,碱性环境下形成的黏土矿物对储层物性的改造作用以及火成岩对油气的封盖作用,为火成岩发育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借鉴。
辽西低凸起锦州25-1南油田沙二段沉积体系特征及演化
程奇, 吕坐彬, 张占女, 周凤军, 李广龙, 房娜
2015, 29(05): 21-24+30+145.
摘要(108) PDF(110)
摘要:
渤海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普遍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沉积背景复杂,储层横向变化快。以锦州25-1南油田沙二段为例,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地震、古生物及重矿物等资料,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建立精细层序地层格架,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沙二段沉积特征精细研究。研究表明:1锦州25-1南油田受控于双物源,沙二段可划分出3个四级层序,9个五级层序;2分析各级层序的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下的锦州25-1南油田沉积模式;3应用研究成果有效指导油田各四级层序开发策略。
珠江口盆地AB凹陷古近系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于汪, 郭建华, 刘辰生, 焦鹏, 张向涛
2015, 29(05): 25-30+145.
摘要(88) PDF(79)
摘要:
古近系文昌组-恩平组是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通过对烃源岩展布、构造活动强弱、输导体类型、储盖条件、圈闭种类的研究表明,烃源岩分布控制油气富集程度,构造活动制约油气聚集能力,输导体系制约油气聚集能力,储集条件影响油气储量大小,圈闭发育决定油气保存结果。40~15 Ma时期,文昌组-恩平组大量生烃,具备形成早期油气藏的条件;中中新世开始的东沙运动使得文昌组-恩平组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发生调整,于晚期再次成藏;中中新世晚期,恩平组SQ7层序开始生烃,利于晚期成藏。文昌组-恩平组的成藏模式分为早期成藏、早期成藏-晚期补充以及晚期成藏3种。
基于GeoEast软件的复杂断裂刻画技术及在大宛齐油田的应用效果
张建伟, 刘永雷, 罗欣, 赵丽, 李树珍, 尹宁
2015, 29(05): 31-32+37.
摘要(76) PDF(80)
摘要:
塔里木盆地大宛齐油田是典型的复杂断块型油田,开发过程中面临油气水关系复杂、井间矛盾突出、注水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对断裂的分级精细刻画是解决大宛齐油田滚动开发各种难题的关键。为此依托浅三维地震资料,运用GeoEast软件的解释性处理特色技术,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断裂分级精细刻画技术流程,识别出大宛齐油田三级断裂形态特征;经大量已钻井资料验证,断裂预测结果可靠、精度高,为大宛齐油田滚动开发、注水方案编制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图件。
涪陵-重庆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地化特征及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
胡润, 陈义才, 郑海桥, 童小俊, 任东超, 孙超亚
2015, 29(05): 33-37.
摘要(72) PDF(450)
摘要:
四川盆地东部涪陵-重庆地区龙马溪组发育深水陆棚环境,现今埋藏深度多数在2 000~3 500 m,具有页岩气成藏和开发的有利条件。根据四川盆地东部涪陵-重庆地区钻井资料,结合前人关于龙马溪组沉积相带研究成果,综合分析龙马溪组页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特征。研究认为该地区龙马溪组下段页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平均2.54%,干酪根有机质类型为I型,成熟度在2.20%~3.13%,处于过成熟演化阶段。采用有机碳产烃率法模拟计算研究区龙马溪组下段富有机质页岩的生气强度为(40~80)×108 m3/km2,应用成因体积法、资源丰度法估算出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6.0~8.6)×1012 m3,资源量丰度为(4.0~5.7)×108 m3/km2。
泌阳凹陷陆相页岩油资源与有利区评价
朱景修, 章新文, 罗曦, 贾艳雨, 胥玲, 吴元斌
2015, 29(05): 38-41+45+145-146.
摘要(86) PDF(282)
摘要:
泌阳凹陷为中国东部新生代典型富油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沉积了富含有机质湖相泥页岩,前期研究表明,泌阳凹陷深凹区核桃园组具备形成陆相页岩油的有利条件。两年多来,通过开展泌阳凹陷陆相页岩油地质评价和综合研究,形成了包括地质多参数综合评价、岩石学分析、测井储层评价、录井储层评价、地球物理储层预测、资源评价、有利目标评价、水平井优化设计等8项关键技术的地质评价技术系列,其中资源评价及有利区评价技术为页岩油气地质评价最为关键的技术。通过含油气页岩层厚度、面积及含油气量等资源评价关键参数研究,利用体积法计算泌阳凹陷主力页岩层页岩油资源量4.2253×108 t,页岩气资源量729×108 m3。利用有机碳、热演化程度、孔隙度、渗透率等6项页岩油评价指标,结合泌阳凹陷勘探实践,初步建立了泌阳凹陷陆相页岩油有利区评价标准。
召51地区上古生界盒8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张鑫, 田景春, 张涛, 刘鑫, 王峰
2015, 29(05): 42-45.
摘要(66) PDF(54)
摘要:
召51地区上古生界盒8段是苏里格地区天然气主力产层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显微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分析等分析测试方法,对该地区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储层物性特征、储层成岩作用及控制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召51地区盒8段储集砂岩以辫状河三角洲成因灰白色、灰色含砾粗砂岩和中粗粒砂岩为主,岩屑溶孔、晶间孔发育,含少量粒间孔,储层孔隙度平均为8.21%,渗透率平均为0.356×10-3μm2,中值半径为0.14μm,以微喉为主,中值压力平均为3.41 MPa,为典型的低孔低渗性储层,储层发育特征与沉积相带和成岩作用密切相关。
辽河西部凹陷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葛明娜, 张金川, 李婉君, 孙睿
2015, 29(05): 46-49+53+146.
摘要(90) PDF(129)
摘要:
研究发现,泥页岩的有机质含量、成熟度、有机质类型、孔缝特征及厚度等内部因素是其能否富集的关键条件。以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Es33)和沙四上亚段(Es41)为例,在页岩油气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部分因素重点分析的方法,分别揭示Es33及Es41页岩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综合认为,Es33有效厚度大,有机质丰度中等,热演化程度适中,有机质类型多样,气测异常明显、含油气性好,页岩油气共生,主要受有机质丰度影响;同Es33相比,Es41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但有机质类型与热演化程度匹配较差,未能达到页岩气富集的条件,主体发育页岩油。因此,明确页岩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是寻找页岩油气赋存有利区域的前提,对辽河坳陷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探区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吴凤, 田飞, 段昕婷, 邓南涛, 李广涛
2015, 29(05): 50-53+146.
摘要(114) PDF(98)
摘要:
综合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探区的岩心、测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压汞分析等资料,对研究区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8油层组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储层孔隙类型多样,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喉道类型以小孔微喉型为主;物性特点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储层明显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最有利的沉积微相为沉积厚度大、粒度较粗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同时,建设性及破坏性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改造具有双重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由于溶蚀作用使得物性变好,而破坏性成岩作用由于胶结及压实致使物性变差。
HX地区长4+5油层组油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李卫成, 叶博, 张艳梅, 李廷艳, 尤源, 马文忠
2015, 29(05): 54-57+146-147.
摘要(86) PDF(46)
摘要:
针对HX地区长4+5油层组成藏控制因素不清、影响后续勘探及开发有利区筛选的问题,在钻井、试油及测井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区域构造研究成果,首次对长4+5油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岩性油藏是研究区长4+5油层组最主要的油藏类型,单个油藏规模较小,纵向上多个单油藏叠合发育,错叠、拼接形成多个分布零散的复合含油有利区。油藏物性区块差异明显,南部油藏物性优于北部,渗透率与试油产量没有相关性。烃源岩分布对长4+5成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基底断裂及附近区带存在石油运移至长4+5成藏的优势通道,决定着油藏的分布,是成藏的主控因素,后续的勘探开发工作应围绕基底断裂及附近区带展开。
岩石热解录井技术在栗园地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钱其锁
2015, 29(05): 58-60+63.
摘要(114) PDF(60)
摘要: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具有油质多样、储层岩性变化大的特点,给储层油气显示层解释评价带来较大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分析岩石热解录井技术在本区的优势,介绍了运用岩石热解录井Tmax参数判断油源类型、TPI参数预测原油的密度和黏度、运用岩石热解(S0+S1)参数剖面及BP图版判断储层流体性质的方法。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于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塔中地区奥陶系礁滩型储层地震反射特征研究
王熊飞, 何晓松, 王祖君, 吕东, 吕海青, 王田野
2015, 29(05): 61-63+147.
摘要(96) PDF(74)
摘要:
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的礁滩体储层具有多种反射特征,主要表现为强串珠状反射、弱串珠状反射及表层弱反射,这些不同的地震响应特征代表了不同的储层类型及储层发育模式。通过应用地震相分析、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反演等多种技术手段预测了该区礁滩相储层的平面分布。同时结合塔中地区奥陶系古地貌图,总结了不同反射特征的礁滩型储层发育规律及主控因素,为将来塔中地区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指导。
三维锥体滤波技术在鄂南黄土塬地震资料中的研究及应用
霍元媛, 冯永强, 杨睿
2015, 29(05): 64-66.
摘要(76) PDF(61)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区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中各种干扰尤其是面波非常发育,给常规地震勘探提出了挑战。传统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对远排列面波压制效果欠佳,处理实践发现,基于十字排列的三维锥体滤波技术是有效的面波压制方法,该方法在去除面波的同时保留了丰富的低频信息,为黄土塬区的地震勘探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
油田开发
黄河口凹陷BZ34-1复杂断块油藏滚动勘探实践
涂丹凤, 牛成民, 张新涛, 钱赓, 王改卫
2015, 29(05): 67-70.
摘要(73) PDF(61)
摘要:
黄河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南部海域,BZ34-1油藏位于该凹陷北部,整体表现为受两条近东西向大断层控制形成"花状"地堑构造,区内新构造运动活跃,发育多条近东西向次级断层,将构造复杂化,为典型复杂断块油藏。研究区油气主要以新近系明下段为主,油藏受砂体控制明显。通过对BZ34-1油藏进行精细解剖,认为新近系明下段长期基准面上升至下降半旋回的转换期或下降半旋回早期为主要勘探层系;通过深入研究油源断层与砂体接触关系,建立了断层-砂体耦合接触关系半定量静态模型来判别砂体的有效性;通过建立适合黄河口凹陷频率衰减烃检技术进行综合类比分析,预测圈闭的含油气性;结合油藏自身特点优化井型和井轨迹,提高钻井成功率。最终在BZ34-1油藏围区部署了3口滚动井,新增石油地质储量1 600×104 t。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邓南涛, 段昕婷, 杨超, 张庆, 陈义国
2015, 29(05): 71-74+147.
摘要(125) PDF(148)
摘要:
统计与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84口井具有代表性的139块样品的典型孔隙结构特征参数,探讨其与物性及驱油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孔隙结构参数中的排驱压力、中值压力与物性呈负相关性,中值半径、喉道直径均值、分选系数与物性呈正相关性,孔隙结构系数、均质系数与物性基本不具有相关性;驱油效率与孔隙结构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总体而言,孔隙结构对驱油效率影响的机理较复杂,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海上LH4-α生物礁灰岩油田含水率计算方法探讨
刘平, 宁玉萍, 张伟, 吴浩武, 程佳
2015, 29(05): 75-77.
摘要(77) PDF(50)
摘要:
海上LH4-α生物礁灰岩油田开采难度大,受工程设施限制,现场生产数据难于实时监测,因而单井含水率计算困难,为此,在大量调研相关文献和充分类比地质油藏条件类似的LH11-α油田3井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礁灰岩油田单井含水率计算实用方法:通过相渗曲线绘制理论无因次采油指数随含水率的变化曲线,并回归公式,然后根据单井投产初期电潜泵运行参数及泵的特性曲线计算单井初期产能,并得到实际无因次采油指数,从而计算单井含水率。实际测试数据证实该方法在LH4-α油田礁后区有很好的实用性。
地质与压裂一体化布井技术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
李玉城
2015, 29(05): 78-80+147.
摘要(117) PDF(70)
摘要:
苏里格气田是形成于河流相背景下的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沉积条件和储层物性决定了其开发难度大,水平井整体部署技术和压裂技术的结合应用可实现气田的少井高产高效开发。从水平井部署的地质依据出发,以综合经济效益为目标,对井网、井距、水平段长度、方位、井眼位置、压裂缝长、压裂规模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并应用,在苏53区块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灰岩储层基质孔隙度计算方法探讨
王晓光, 方圆, 方金, 伍泽云
2015, 29(05): 81-83.
摘要(85) PDF(119)
摘要:
利用M.H.Kamel等人公布的数据,尝试性地把李宁等人从火成岩研究中得到的公式应用于灰岩基质孔隙度求取中,通过与M.H.Kamel等人计算结果对比,同时也比较了Wyllie公式、Raymer公式,发现李宁等人公式的计算结果与M.H.Kamel等人计算结果基本一致,从而为灰岩基质孔隙度的计算提供一个新的方法。
渤海稠油油藏原油黏温关系研究
王大为, 岳宝林, 刘小鸿, 张风义
2015, 29(05): 84-86+147-148.
摘要(76) PDF(138)
摘要:
选取渤海油田地面50℃脱气原油黏度366.4~72 477.0mPa·s的黏温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ASTM标准二次对数坐标下,各样本的直线拟合关系良好,各直线的斜率近似相同,并进一步得出了渤海稠油黏度预测公式,根据50℃地面原油黏度可以预测其他温度时的脱气原油黏度。将计算得出的地层温度下的脱气原油黏度与已有的PVT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通过数据回归,得出了地层含溶解气的原油黏度预测公式,可为渤海稠油油藏开发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含水变化预测模型研究
罗娟, 吴锋, 龙喜彬
2015, 29(05): 87-89+93+148.
摘要(96) PDF(91)
摘要:
塔河油田具有大规模缝洞发育的油藏,缝洞规模大,油藏内部油水流动已远远超出渗流范畴,油水流动分配不易出现规律性变化,因此其油井产出油水关系变化复杂,其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受多因素影响的水驱特征曲线进行分类;影响含水变化的因素很多,采用因次分析方法对多个因素提取主因子,然后利用主因子对累计产水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建立的预测模型能较好地对生产数据进行预测分析。
石油工程
多孔介质中多相泡沫微观流动规律研究
张红杰, 杜沛阳, 刘丰钢
2015, 29(05): 90-93+148.
摘要(76) PDF(190)
摘要:
通过微观刻蚀模型对泡沫、微球和多相泡沫体系在多孔介质中的微观渗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泡沫主要以变形、分割的方式通过多孔介质,且小气泡的运移速度要快于大气泡,其封堵具有叠加性;微球在多孔介质中以串状、长条状或团状聚集体存在,通过直接或变形的方式通过孔喉,以吸附、喉道处架桥和孔喉连接处堆积来形成封堵,但稳定性不强;多相泡沫体系中,微球吸附甚至包围在泡沫液膜表面,泡沫在微球的包围簇拥下向前运移,稳定性增强,对深部调剖封堵效果更好。
超低渗岩心渗透率应力敏感性评价指标对比
罗超, 顾岱鸿, 周晓峰, 闫子旺, 赵超
2015, 29(05): 94-96+100.
摘要(70) PDF(114)
摘要:
利用变围压的实验方法对长庆油田的6块岩样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低渗透储层具有较为明显的应力敏感性,岩心渗透率与有效覆压呈乘幂函数关系。用应力敏感性系数法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拟合,渗透率比值的立方根与对应的有效覆压比值的对数显示出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对比不同应力敏感评价指标表明,应力敏感性系数法和油藏评价法在储层应力损害等级评价上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推荐使用应力敏感性系数来度量储层的应力敏感程度。
尚店油田常规稠油二元复合驱实验研究
孙宁
2015, 29(05): 97-100+148.
摘要(94) PDF(63)
摘要:
实验研究了尚店油田东四、东五区块稠油油藏二元复合驱开发配方,通过对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类型及两者之间的配伍性研究,筛选出了适合该区块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通过模拟地层条件进行注入浓度、注入段塞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确定了适合尚店油田的二元驱复合驱配方。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聚合物驱动态优化
杨菁, 靳宝光
2015, 29(05): 101-103.
摘要(72) PDF(40)
摘要:
针对目前采用室内实验手段对聚合物注入过程进行设计和决策的局限性,将无梯度优化理论引入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领域,首次建立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聚合物驱注入参数动态优化数学模型,实际数据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优化方案的综合指标相比原始方案提高了近20%,验证了该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松散砂砾岩地层钻井取心技术在渤海旅大区块的应用
赵宗锋
2015, 29(05): 104-106+148-149.
摘要(58) PDF(69)
摘要:
渤海旅大区块新近系地层疏松、砾石含量高,导致钻井取心收获率低;通过研究储层地层岩性特点,分析岩性对取心收获率的影响,优选取心钻头和取心工具,优化取心钻进参数和取心工艺,形成了渤海旅大区块松散砂砾岩地层钻井取心技术。该技术在LD5-2N-2井现场应用,取心进尺204.00m,心长166.60 m,平均收获率81.7%,提高了同类地层取心收获率,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薄差储层压裂改造技术在海拉尔油田的应用
王贤君, 肖丹凤, 尚立涛
2015, 29(05): 107-109.
摘要(78) PDF(101)
摘要:
海拉尔油田贝中、乌东区块南屯组储层主要以0.5~2.0m的薄差层为主,采用大段合层压裂导致部分层段压不开、压裂效果差。通过实验分析不同岩性岩石力学参数特征,应用复杂岩性储层地应力解释系统,提高不同层段不同岩性地应力解释精度,确定了薄差储层改造合理的细分层标准;采用不动管柱多层细分压裂技术,提高了薄差储层的有效改造程度,增油增注效果明显。
塔河油田井筒转向酸压技术研究与应用
罗云, 赵建, 冯轶
2015, 29(05): 110-112.
摘要(71) PDF(181)
摘要:
塔河油田属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新井大多数需要酸压改造才能投产,采用常规的酸压只能形成一条主裂缝,储层动用程度低。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前期暂堵转向工艺的基础上,研究应用了转向酸+可降解纤维+多粒径可降解颗粒的复合暂堵工艺,实现了井筒内的转向酸压,有效提高了长裸眼井段的动用程度。
塔河油田后置砂酸压技术研究
房好青
2015, 29(05): 113-115+149.
摘要(81) PDF(93)
摘要:
塔河油田属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酸压后近井地带的岩石剩余抗压强度不足以支撑酸蚀裂缝,压裂缝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蠕变闭合,进而丧失导流能力。分析了酸携砂技术对导流能力的贡献、酸蚀裂缝形态及支撑剂在酸蚀裂缝中的存在状态,并研究了后置砂酸压改造技术。该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酸蚀裂缝在近井地带过快闭合而丧失导流能力的问题,且投入少,现场施工方便。
氮气泡沫流体冲砂技术在大港油田低压漏失井中的应用
张康卫, 刘刚, 周新华, 孙广龙
2015, 29(05): 116-118.
摘要(80) PDF(104)
摘要:
低压漏失井、水平井采用常规的水基液冲砂作业存在漏失严重、难以建立循环、携砂能力弱、地层砂难以返出地面等缺点。氮气泡沫流体具有低密度、高黏度、携砂能力强的特点,其作为冲砂液能将地层砂全部携带出井筒。氮气泡沫流体连续冲砂技术在港西油田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有效解决了水基液冲砂作业存在的问题,提高了作业效果,缩短了作业时间,产能恢复期明显缩短,增产效果明显。
致密油层体积压裂滑溜水体系研究及在昌吉油田的应用
陈效领, 李帅帅, 刘勇
2015, 29(05): 119-121.
摘要(72) PDF(199)
摘要:
针对昌吉油田致密油水平体积压裂要求,研制出新型耐温耐盐降阻剂WH24及具有助排、破乳、黏土防膨和杀菌作用为一体的多功能增效剂。通过室内实验对滑溜水体系进行评价,直管降阻实验结果显示质量分数0.06%~0.1%降阻剂的滑溜水降阻效果明显。大排量连续混配滑溜水体系在昌吉油田致密油层3口水平井共计55层的压裂施工成功率100%,滑溜水施工排量11 m3/min,降阻率相比清水可降低80%。该滑溜水体系出色的降阻效果为昌吉油田致密油层的体积压裂成功实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节约了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
超低密度水泥浆体系在鹤煤3井固井中的应用
齐先立
2015, 29(05): 122-123+149.
摘要(94) PDF(49)
摘要:
鹤煤3井在360~1 030 m井段共发生8次漏失,共计漏失钻井液100 m3。通过优选水泥浆体系,采用含有特种纤维防漏增韧和助防漏材料的低密度和超低密度两种水泥浆体系相搭配进行固井,有效地防止了井漏,固井质量良好。超低密度水泥浆体系在该井的成功应用,为该区块大面积开发煤层气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春光油田白垩系储层出砂规律预测及其生产应用研究
罗全民, 董长银, 王地举, 冯兴武, 彭建文, 许拓拓
2015, 29(05): 124-127+149.
摘要(113) PDF(127)
摘要:
春光油田白垩系稠油储层为疏松砂岩储层,生产过程中出砂严重,为此应用考虑孔隙压力的Mohr-Coulomb准则建立了临界出砂生产压差预测模型,使用伽马分布模型建立了出砂速度预测方法。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岩石力学参数,使用实测地应力资料计算了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构造系数,进而对春光油田春17井区白垩系储层的出砂规律进行了预测,得到了出砂临界压差和出砂速度。根据出砂预测结果推荐了防砂时机和防砂后生产制度。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8超低渗透砂岩核磁共振T_2截止值研究
闫子旺, 张红玲, 周晓峰, 罗超, 宋广宇, 辛一男
2015, 29(05): 128-131.
摘要(84) PDF(154)
摘要: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结合离心实验,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8超低渗砂岩T2截止值。研究表明,超低渗砂岩可动流体T2截止值的最佳离心力为2.76 MPa,对应储层有效渗流喉道半径的下限约为0.05μm。确定T2截止值分布在4.18~23.14 ms,随孔隙度、渗透率的增大T2截止值逐渐减小。进一步建立了T2截止值与储层渗透率、最佳离心力渗透率(k/p(1/2))的函数关系式,为预测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砂岩T2截止值、可动流体百分数和储层可动用下限提供了科学依据。
水驱砂岩油藏优势通道识别综述
丁帅伟, 姜汉桥, 赵冀, 李俊键, 周代余, 旷曦域
2015, 29(05): 132-136+149.
摘要(131) PDF(547)
摘要:
砂岩油藏由于长期注水开发形成的优势通道使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并且使中高含水期油田其他增产措施实现困难。介绍了国内外利用生产测井资料,取心井资料,示踪剂监测资料,试井资料和生产动态资料等定性或定量识别水驱砂岩油藏优势通道的存在和发育程度分级方法。指出在大孔道参数计算方面,未解决如何表征优势通道参数的空间分布问题;针对优势通道发育程度分级方面,未进行属性参数确定后的分类研究,而此对优势通道差异化对策调整区域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泌304区块普通稠油降黏复合菌评价及机理分析
王孟江, 郝春雷, 李飞鹏, 王剑, 唐恩施, 王森
2015, 29(05): 137-140.
摘要(131) PDF(30)
摘要:
为解决河南油田普通稠油开采问题,对稠油降黏复合菌(B、KB、SX)进行了评价和机理研究。评价实验表明,该复合菌对初始黏度为1115 mPa·s(50℃)稠油降黏率可达76.3%;在45℃恒温培养条件下,15天后菌体浓度仍超过接菌量的50倍,其降黏能力和繁殖能力均超过单株菌。地层水菌群分析结果表明,该复合菌加入地层水后,促进了地层中其他有益菌的繁殖,而且实验菌种彼此间也可互相促进,进而在复合菌内部及复合菌-原生菌间形成稳定的共生繁殖体系。各菌可代谢挥发性脂肪酸,并作为彼此的营养物质,以维持体系的繁殖稳定性;另外,复合菌还能代谢出糖脂、脂肽等生物表活剂和CH4、CO2,可使稠油沥青质含量明显降低,其发酵液对柴油乳化指数能达100%,这些均利于降低原油黏度,且能抑制地层水H2S的产生。
高升油田稠化油缓速乳化堵水技术
潘建华
2015, 29(05): 141-143.
摘要(75) PDF(37)
摘要:
根据高升采油厂稠油的特点,筛选出了稠化油缓速乳化堵水所需要的缓速乳化剂,通过一系列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含水度、矿化度、乳化剂浓度等对乳状液黏度变化的影响,并确定了其使用范围;岩心驱替实验表明,研制的稠化油缓速乳化剂符合缓速乳化堵水的要求,封堵性能好,能够对地层进行有效封堵。
《石油地质与工程》作者须知
2015, 29(05): 150-150.
摘要(64) PDF(20)
摘要:
<正>《石油地质与工程》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主管、河南油田分公司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地质勘探、油田开发、石油工程。读者对象为石油石化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和管理人员。1稿件要求1.1题名:题名应紧扣主题、简明确切,不宜超过20个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