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SUN Enhui, HOU Yawei, ZHANG Dong, WANG Wei, PENG Qin2020:
低渗透油藏油气两相下水平井产能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渤海油田A油藏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74-78.
|
[2] |
ZHU Huifeng, NI Hongtao, LI Anjun, WANG Haoyu2020:
三元复合驱合理驱替速度实验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112-115+119.
|
[3] |
JIANG Yong2020: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低渗压敏底水油藏产能及水锥预测方法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70-73.
|
[4] |
LAN Jin, DENG Xuefeng, FANG Qun, WEN Shoucheng2020:
红河油田特低渗油藏微乳降压增注效果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97-100.
|
[5] |
YU Peirong, QI Xiaoxia2019:
鄂尔多斯盆地某区块油井见水特征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33, 76-79.
|
[6] |
NIE Shuaishuai, TANG Shixing, LIU Ke, XU Kangtai, LI Jiangfei, WANG Shaozheng2019:
数据挖掘诊断X油田低渗透稠油油藏压裂效果的主控因素,
石油地质与工程, 33, 90-94.
|
[7] |
朱红云, 徐良2016:
低渗透油藏仿水平井压裂参数优化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119-121+149-150.
|
[8] |
李道山, 李辉, 张景春, 程丽晶2016:
典型聚合物溶液油水界面扩展黏弹性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131-133+150.
|
[9] |
Zheng Wei2016:
低渗透油藏不同井网系统注采井距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106-109+149.
|
[10] |
任剑, 邓江明, 姜杰2015:
低渗透油藏井间优势通道定量模糊判别方法及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130-132+150.
|
[11] |
王杨, 解伟, 赵丰年2014:
地层压力变化对低渗透油藏影响规律研究——以延长油田杏2005井区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87-90+149.
|
[12] |
梁毅, 石海霞, 魏韦, 赵春, 樊松2014:
安塞油田中高含水期剩余油有效动用技术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80-82+145.
|
[13] |
杨静, 宋友贵, 孙连杰, 张鹏飞, 杨莉, 王慧慧2013:
大港低孔低渗油田欠注井治理对策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134-135+138+150.
|
[14] |
张磊, 陈丽云, 李振东, 徐显谋, 梁伟2012:
低渗透油藏边界层厚度测定新方法,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99-101+140.
|
[15] |
徐建宁, 李万钟, 魏航信, 赵亚杰2011:
低渗透油藏有杆抽油系统效率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120-122+9-10.
|
[16] |
修乃岭, 熊伟, 高树生, 翟诚, 孙玉平, 王学武2008:
低渗透油藏不稳定渗流注水见效时间与井距的关系,
石油地质与工程, 22, 55-57+15-16.
|
[17] |
金发扬, 丁小军, 蒲万芬, 赵金洲, 肖玉2007:
渤海SZ36—1油田复合驱配方及影响因素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69-71+15-16.
|
[18] |
郑俊峰, 金丽琼, 靳晓军, 许胜利, 胡锌波, 杨琴2003:
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低渗透油藏层系优化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7, 38-41+2-1.
|
[19] |
尹志青, 赵明宸, 高进锋, 杨峰, 王庆, 张兴, 单俊杰2002:
耐高温微生物驱油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先导性试验,
石油地质与工程, 16, 21-23+3.
|
[20] |
郑斌, 李淑敏, 杨军, 周鹤, 杜凤兰2001:
宝浪低渗透油藏裂缝在注水开发中的作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15, 28-29+32-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