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JIN Yanlin, WANG Jinzhu2020:
塔河油田T738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及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7-11.
|
[2] |
GUO Juncan, ZHANG Hui2020:
礁滩型碳酸盐岩储层建模方法研究——以塔中62井区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16-19.
|
[3] |
HE Biyun2018: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碳酸盐岩微相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68-71+124-125.
|
[4] |
张磊, 安海亭, 但光箭, 梁国平, 高绪永2016:
地质统计学反演在轮古油田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1-4+147.
|
[5] |
路鹏程, 彭传平, 但光箭, 闫顺来, 张亮亮, 李相文2015:
哈得逊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地震相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52-54+72+146-147.
|
[6] |
吴永超, 黄广涛, 胡向阳, 刘中春2014: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74-77+148.
|
[7] |
黄苇, 马中远, 张黎2014:
FMI成像测井在碳酸盐岩裂缝和断层研究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44-46+120+146.
|
[8] |
徐浩, 张艳红, 杨子川, 李赫, 胡金祥2013:
跃参1号区块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与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31-35+146-147.
|
[9] |
杨国涛, 李娜, 姚纪明, 陈少勇, 冯建松, 邢文军2013:
南堡凹陷及周边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43-46+149.
|
[10] |
段艳秋2011:
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体地质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13-17+4.
|
[11] |
罗智, 张贵斌, 雷蕾, 牛德成, 贾大勇, 杜小强2010:
交叉偶极声波测井资料在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44-46+140.
|
[12] |
肖梦华, 曹阳, 张小波, 刘伟伟2010:
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31-33+140.
|
[13] |
刘凤, 王振宇, 杨晓东, 顾圣云2010:
中古3井区良里塔格组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8-11+5.
|
[14] |
李明云, 孙晓明2008:
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2, 11-13+17+9.
|
[15] |
修乃岭, 熊伟, 高树生2007: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不同开发阶段孔洞的作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52-54+11.
|
[16] |
郭春华, 杨宇, 莫振敏, 康志宏2006: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单元概念和研究方法探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34-37+6.
|
[17] |
唐晓川, 孙耀华, 吴亚东, 胡志方2005:
地震属性技术在桑塔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19, 13-15+2.
|
[18] |
余国义, 田中原, 王根久2003:
肯基亚克油田碳酸盐岩油藏地质模型,
石油地质与工程, 17, 7-9+12-5.
|
[19] |
蔡军, 冯文彦, 赵伟森, 成捷2002:
CMR和FMI测井在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16, 17-19+3.
|
[20] |
郑求根, 张育民, 赵德勇1996:
太康隆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孔隙类型及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10, 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