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3-8217 CN 41-1388/TE
主管: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鄂尔多斯盆地白河区早中侏罗世沉积相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袁伟 周晓星 武富礼 赵思远

袁伟, 周晓星, 武富礼, 赵思远. 2014: 鄂尔多斯盆地白河区早中侏罗世沉积相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02): 1-4+145.
引用本文: 袁伟, 周晓星, 武富礼, 赵思远. 2014: 鄂尔多斯盆地白河区早中侏罗世沉积相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02): 1-4+145.
Yuan Wei, . 2014: Early-middle Jurassic sedimentary faci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Baihe area of Ordos basin. 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28(02): 1-4+145.
Citation: Yuan Wei, . 2014: Early-middle Jurassic sedimentary faci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Baihe area of Ordos basin. 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28(02): 1-4+145.

鄂尔多斯盆地白河区早中侏罗世沉积相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基金项目: 

西安石油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2cx110209)资助

Early-middle Jurassic sedimentary facie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Baihe area of Ordos basin

  • 摘要: 白河区延安组地层平缓,构造不发育,油藏分布范围小,但产量高,针对这一特点,对研究区早中侏罗世的沉积相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利用岩性和测井曲线特征,对沉积相、微相类型进行了识别与划分,认为白河区富县组、延10油层组为辫状河沉积体,发育河道砂坝、心滩、河漫滩和河漫沼泽等沉积微相;延9油层组为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发育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同时以延长组长1、长2残余地层厚度的分布,恢复了前侏罗系的古地貌特征。研究表明,富县组的巨厚砂层是下部过剩压力的泄压口,是下部油气向延安组地层运移的通道;延10、延9油藏主要受沉积相带的控制,河道砂体为油气富集的有利沉积相带,三角洲平原煤系沼泽为其良好的盖层。
  • [1]时志强,韩永林,赵俊兴,等.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中侏罗世延安期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演化[J].地球学报,2003,24(1):49-54.
    [2]王东东,邵龙义,李智学,等.陕北地区中侏罗世延安期古地理特征[J].古地理学报,2012,14(4):451-460.
    [3]刘犟,李凤杰,侯景涛,等.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下侏罗统富县组沉积相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2,24(3):74-77.
    [4]孟立娜,李凤杰,方朝刚,等.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侏罗纪早中期河流沉积及油气分布[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6):1-6.
    [5]卜军,李文厚,曾明,等.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中侏罗统延9油层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对孔隙的影响[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24(3):24-27.
    [6]柴方园,丁晓琪,乐锦波,等.麻黄山西区块延安组沉积相特征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24(6):29-33.
    [7]刘联群,刘建平,李勇,等.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32(3):263-267.
    [8]王碧涛,李化斌,沈焕文,等.陕北地区侏罗系油藏古地貌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1,30(10):57-59.
    [9]赵俊兴,陈洪德.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早中期甘陕古河的演化变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2):152-158.
    [10]樊成.鄂尔多斯盆地吴旗油田区域沉积岩相研究与分析[J].石油化工与应用,2009,28(3):30-35.
    [11]郭强,夏玲燕,侯宝宁,等.陕北斜坡中部TBC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延10与延9沉积相研究[J].西北地质,2009,42(2):89-93.
    [12]李旦,葛芷渊,程小兵.志丹油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特征与延10油藏分布[J].西北地质,2006,39(3):55-58.
    [13]李凤杰,王多云,刘自亮,等.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延9油层组河流沉积及演化[J].古地理学报,2009,11(3):275-283.
    [14]李兴文,李仲东,郭敏,等.鄂尔多斯麻黄山西区中生界过剩压力与油气关系[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38(3):294-298.
    [15]杨飏,郭正权,黄锦绣,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过剩压力与油藏的关系[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28(2):49-52.
  • [1] CHEN Jianwen, ZHANG Xiaobo, HAN Zhan, ZENG Fenghuang, WANG Yue, ZHU Yushuang2020: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2_3沉积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61-65.
    [2] 梁卫卫, 崔鹏兴, 孙景丽, 丁磊, 龚娟, 杜林徽2017:  鄂尔多斯盆地水磨沟区块长8油层组沉积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12-14+19+125.
    [3] 黄东安, 白晓路, 杨琦, 贾昱昕, 董李红, 彭丽娜2017: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Z区低阻油水层识别方法,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98-100+133-134.
    [4] 李继宏, 时孜伟, 赵超, 徐智, 刘广林2017: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长9储层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30-33+132.
    [5] 刘威, 张春生, 方金, 马雪娟2016:  鄂尔多斯盆地绥靖地区长7油层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37-40+147.
    [6] Wang Ruogu2016: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石千峰组千5段沉积相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1-4+126.
    [7] 张占杨, 王东辉, 曹桐生2015:  东胜气田盒2段沉积相研究及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46-48+147.
    [8] Zang Suhua2014: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西斜坡阜三段沉积相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22-24+143.
    [9] Song Kai2013: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探区成藏条件分析与区带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10-13+17+145-146.
    [10] 马轮, 王海军, 程鑫, 刁宗宝, 梁利平, 吴汉宁2012:  鄂尔多斯盆地LF地区长6油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6-10+136.
    [11] 范萌萌, 卜军, 曾家明, 郭绍忠, 李文厚2012: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晚三叠世延长期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9-14+5.
    [12] 沈渭滨, 张林2010:  川口油田川46井区延长组油层沉积相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33-36+6.
    [13] 张参, 刘池洋, 王建强, 宋立军2010:  中侏罗世延安期汝箕沟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关系探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13-16+20+5.
    [14] 罗芳, 牟中海, 罗晓兰, 赵振伟2009: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油砂山组混积沉积相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5-8+11+134.
    [15] 陈凤喜, 卢涛, 达世攀, 徐小蓉, 唐乐平2008:  苏里格气田辫状河沉积相研究及其在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2, 21-24+10.
    [16] 安志渊, 邢凤存, 李群星, 王昌勇2007:  成像测井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21-24+14.
    [17] 邓明亮, 孟军田2006: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资源数值模拟,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3-6+5.
    [18] 符勇, 姜振泉, 马丽, 郭阳, 刘丽娜2005:  油气运聚水动力作用中的耗散结构, 石油地质与工程, 19, 17-19+6.
    [19] 唐民安, 李江涛, 孙宝玲2001: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县-宜君地区中生界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 石油地质与工程, 15, 4-6+59.
    [20] Tang Anmin, Sun Baoling2000:  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中生界油气富集受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石油地质与工程, 14, 4-6+5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5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13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