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浩君, 刘洪洲, 汪跃, 刘超, 姜永2020:
近临界态油气藏开发特征及油气产出预测——以渤海BZ油田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54-58.
|
[2] |
LAN Jin, DENG Xuefeng, FANG Qun, WEN Shoucheng2020:
红河油田特低渗油藏微乳降压增注效果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97-100.
|
[3] |
ZHAO Qian2019:
三元复合驱油体系钙硅混合垢形成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3, 95-98+102.
|
[4] |
倪洪涛2017:
大庆油田X区块三元复合驱采出规律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88-90.
|
[5] |
吴凤琴2016:
三元复合驱后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127-129.
|
[6] |
王东方2016:
界面张力对普通稠油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115-117.
|
[7] |
李道山, 李辉, 张景春, 程丽晶2016:
典型聚合物溶液油水界面扩展黏弹性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131-133+150.
|
[8] |
Jiang Yuzhi2014:
驱油用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分配特性实验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140-143+150.
|
[9] |
罗二辉, 胡永乐2013:
聚驱后三元复合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111-114+149-150.
|
[10] |
芦玉花, 梁伟, 王志敏, 王超, 刘廷峰2013:
三元复合驱采出污水油水分离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121-124+142.
|
[11] |
姜维东, 张健, 吕鑫2012:
渤海油田新型驱油剂驱油效果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109-112+141.
|
[12] |
吴凤琴, 贾世华2012:
萨中开发区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试验效果及认识,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112-115+9.
|
[13] |
欧阳传湘, 马成, 吕露, 张伟2011:
超稠油三元复合吞吐中CO_2溶解驱油实验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121-123+10.
|
[14] |
郭春萍2010:
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与乳化性能相关性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107-108+111.
|
[15] |
张星, 毕义泉, 汪庐山, 张松亭, 冯茜, 马天态2009:
低渗透油藏活性水增注技术探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121-123+8.
|
[16] |
金发扬, 丁小军, 蒲万芬, 赵金洲, 肖玉2007:
渤海SZ36—1油田复合驱配方及影响因素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69-71+15-16.
|
[17] |
傅海荣, 班辉, 付海江2007:
三元复合驱耐碱低温自固化树脂砂的研究与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79-81+11-12.
|
[18] |
么世椿, 李新峰, 赵长久, 姜江, 于盛鸿2005:
对三元复合驱注入方式的数值模拟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9, 43-46+4.
|
[19] |
于盛鸿, 么世椿, 姜江2005:
三元复合驱的驱油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9, 33-35+38-7.
|
[20] |
于佰林, 孙国荣2004:
三元复合驱物理模拟及优化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8, 35-36+3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