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Xiu Yunling2015:
吉林油田新218区块周期注水效果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93-94+97+149.
|
[2] |
甘文军2013:
腰英台特低渗油藏改善注水开发效果实践与认识,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59-61+139-140.
|
[3] |
王飞宇2011:
灰色系统理论在类比法确定热采稠油油藏采收率中的应用——以辽河油田J612油藏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63-66+2.
|
[4] |
孙风涛, 田晓平, 张越2010:
压力资料预测油水界面精度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73-74+78+8.
|
[5] |
朱志香2010:
高含水后期周期注水实践与认识,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56-58+141.
|
[6] |
翁高富, 邓正仙, 张佐栅, 黄启忠, 蓝辉, 梁德成2007:
子寅油田仑16块周期注水试验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48-51+8-9.
|
[7] |
文华, 王岭, 计焕, 孙娜2007:
用灰色-马尔柯夫模型预测油田产量,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49-51+54+10-11.
|
[8] |
张健, 王念喜2005: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低渗致密气藏生产井动态预测模型,
石油地质与工程, 19, 30-32+3.
|
[9] |
谭成仟, 宋子齐, 吴少波2001: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油气储层产能,
石油地质与工程, 15, 20-23+61.
|
[10] |
代亚竑, 董文龙, 李超, 陈祖华, 李广超, 卢小鸥2001:
双河油田周期注水矿场试验,
石油地质与工程, 15, 29-31+39-62.
|
[11] |
郭秀文, 许宁2001:
不同类型油藏产量预测方法优选,
石油地质与工程, 15, 20-22+2.
|
[12] |
田小敏, 赵亮, 常炳章, 李霞, 付江娜2000:
储层物性参数预测技术在本布图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14, 1-3+13-59.
|
[13] |
曹玉泉, 李艳辉, 吕作良2000:
输油系统电机功率与变频器频率关系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14, 34-36+51-60.
|
[14] |
路张林, 李永宏, 卢立泽2000:
文23气田储层横向预测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4, 10-14+60-61.
|
[15] |
周绪川, 胡志方, 刘丽琼, 周改英, 文环明, 刘瑛1999:
储层参数空间预测技术在宝浪油田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13, 5-8+59.
|
[16] |
刘丽娜, 李广超, 代亚宏, 王顺云, 王秀兰, 费永涛1999:
双河油田Ⅳ4层系高含水期周期注水数值模拟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3, 17-19+59.
|
[17] |
Huang Xuebing, Lu Guofu, et al1997:
预测水驱砂岩油田驱油效率的方法,
石油地质与工程, 11, 15-16+59.
|
[18] |
于明德, 杜耀斌, 何思钦1997:
DIPOG直接预测油气技术及其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11, 17-21+59.
|
[19] |
Yan Kun, Zhang Jiqian1997:
自然递减率简便求解推导及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11, 24-25+60.
|
[20] |
谢云龙, 李联五, 孙继伟1996:
注水开发油田耗水量图版制作方法,
石油地质与工程, 10, 9-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