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FEI Yongtao, LIU Ning, DING Yong, LI Xing, ZHANG Huisong, LIU Shimeng2020:
一种叠加汽窜影响的稠油剩余油潜力评价方法——以井楼油田中区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79-83.
|
[2] |
LIU Rujie2019:
曙光油田互层状超稠油吞吐后期剩余油研究及挖潜技术,
石油地质与工程, 33, 57-61.
|
[3] |
LIU Bin, LI Hongying, SONG Hongliang, WANG Xinran, LIU Xilin2019:
渤海X油田不同射孔方式下均质油层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3, 75-77+81.
|
[4] |
SHANG Jianxia, XUE Guoqing, YUAN Lingrong, CHEN Jian, YE Miao2019:
文昌A油田主力油组潮坪相划分及优势储层预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3, 31-35.
|
[5] |
王刚, 刘斌, 王欣然, 张伟, 张俊廷2018:
渤海X油田聚驱后不同化学驱注入段塞优选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91-93+125-126.
|
[6] |
张振杰, 曲炳昌, 张国浩, 刘建国2018:
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剩余油分布研究——以CB油田东营组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65-68+125.
|
[7] |
刘春艳, 王佩文, 常涛, 李金蔓, 曲炳昌2017:
海上稠油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研究——以渤海海域CB油田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91-95+134.
|
[8] |
代婷婷, 何文祥, 车桥, 毛俊, 吴晓明2017:
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白豹油田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69-73+128.
|
[9] |
徐静, 霍春亮, 李军, 叶小明, 王鹏飞, 李俊飞2017:
建模数模一体化方法表征BN油田剩余油分布,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61-65+132.
|
[10] |
商建霞, 刘登丽, 袁凌荣, 欧振能2015:
文昌A油田隔夹层分布及其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95-97+144.
|
[11] |
朱定军, 刘冲, 雷霄, 李文红, 梁文锋, 刘双琪2013:
纵向非均质性对反韵律底水油藏驱油效率影响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112-114+141-142.
|
[12] |
石鲁豫, 孙卫, 刘军锋2011:
马岭油田中一区延10储层分类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53-57+2.
|
[13] |
赵春明, 罗宪波, 张迎春2010:
大井距多层合采稠油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58-60+7-8.
|
[14] |
刘婷婷2009:
大庆萨中油田宽分子聚合物驱油效果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115-118+8.
|
[15] |
李海鹏, 邱坤泰, 冯文光, 李岩, 杨宇2008:
双河油田437断块Ⅱ1-2层系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2, 52-55+11.
|
[16] |
王纪云, 姚惠琴, 彭江, 海玉芝, 韩杰, 王恺2003:
双河油田注入污水悬浮物储层伤害实验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17, 36-38+7.
|
[17] |
Wang YouP, Bao Ying1999:
油层岩石的孔隙结构与驱油效率的关系,
石油地质与工程, 13, 23-25+60.
|
[18] |
李麦刚, 张廷鹏, 党永峰, 张廷飞1999:
双河油田高含水期厚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
石油地质与工程, 13, 20-23+59-60.
|
[19] |
樊中海, 姜建伟, 鲁国甫, 刘新月1997:
双河油田油层微构造特征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石油地质与工程, 11, 9-13+59.
|
[20] |
Huang Xuebing, Lu Guofu, et al1997:
预测水驱砂岩油田驱油效率的方法,
石油地质与工程, 11, 15-16+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