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3-8217 CN 41-1388/TE
主管: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鄂尔多斯盆地R地区长6储层成岩演化与孔隙特征研究

赵栋 魏小龙 李耀龙 袁义东

赵栋, 魏小龙, 李耀龙, 袁义东. 2017: 鄂尔多斯盆地R地区长6储层成岩演化与孔隙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01): 34-38+132.
引用本文: 赵栋, 魏小龙, 李耀龙, 袁义东. 2017: 鄂尔多斯盆地R地区长6储层成岩演化与孔隙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01): 34-38+132.
ZHAO Dong, . 2017: Diagenetic evolution and pore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 6 reservoir in R area of Ordos Basin. 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31(01): 34-38+132.
Citation: ZHAO Dong, . 2017: Diagenetic evolution and pore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 6 reservoir in R area of Ordos Basin. 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31(01): 34-38+132.

鄂尔多斯盆地R地区长6储层成岩演化与孔隙特征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2129); 中国地质调查局“非常规能源矿产调查评价”项目(12120113040700)

Diagenetic evolution and pore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 6 reservoir in R area of Ordos Basin

  • 摘要: 借助阴极发光、SEM、X衍射、铸体薄片、压汞等测试分析技术,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R地区长6储层砂岩成岩演化序列、成岩相、微观孔隙特征,结果表明:发育于三角洲平原的长6储层,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先后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等成岩作用,处于中成岩晚期阶段,其中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破坏显著,是储层致密的主要原因;结合沉积环境及孔隙特征将成岩作用划分为5种成岩相,长6储层原生残余粒间孔与次生溶蚀孔混合发育,平均孔隙度6.71%,平均渗透率0.46×10~(-3)μm~2,储层均质性较强,属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在孔隙演化过程中,机械压实、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破坏作用,溶蚀作用则对储层物性起改善作用。
  • [1]刘涛.上畛子地区长6沉积相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关系[D].陕西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2.
    [2]崔建军,祝环芬,李小刚,等.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西部长6裂缝特征及控制因素[J].四川地质学报,2012,32(3):295-298.
    [3]樊婷婷.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D].陕西西安:西北大学,2008.
    [4]康晓燕.安塞油田G区块长10油层组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陕西西安:长安大学,2011.
    [5]漆滨汶,林春明,邱桂强,等.山东省牛庄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中亚段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J].沉积学报,2007,25(1):99-109.
    [6]赵俊兴,黄德才,罗媛,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6段储层成岩作用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9,29(03):34-37.
    [7]郭建华,朱锐,周小康.塔河地区西南缘东河砂岩的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7(3):572-578.
    [8]王伟,袁淑琴,李勇,等.板桥凹陷沙三段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J].岩性油气藏,2012,24(6):82-87.
    [9]冯建军.子长油田热寺湾地区长6、长2储层评价研究[D].陕西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5.
    [10]宋珈萱,弓虎军,王永东,等.鄂尔多斯盆地子长油田热寺湾油区长2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度演化定量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5(1):71-76.
    [11]庞雯,郭德运,赵靖舟,等.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储层特征及储层评价[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5):96-99.
    [12]陈蓉,田景春,王峰,等.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盒8段砂岩储层评价[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0(1):8-14.
    [13]李南星,刘林玉,郑锐,等.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超低渗透储层评价[J].岩性油气藏,2011,23(2):41-45.
    [14]李渭.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10油层组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D].陕西西安:西北大学,2015.
    [15]淡卫东,程启贵,牛小兵,等.鄂尔多斯盆地重点含油区块长4+5-长8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综合评[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33(08):48-53.
    [16]罗静兰,刘小洪,林潼,等.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J].地质学报,2006,80(5):664-673.
    [17]张荣虎,姚根顺,寿建峰,等.沉积、成岩、构造一体化孔隙度预测模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38(2):145-151.
    [18]王伟,朱玉双,牛小兵,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控制因素[J].地质科技情报,2013,32(3):118-124.
    [19]张磊,龚福华,任瑞清,等.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王洼子地区长4+5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9,16(5):40-43.
    [20]王瑞飞,陈明强,孙卫.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J].地质论评,2008,54(2):270-277.
  • [1] LOU Min, YANG Xianghua, JIANG Ping, HUO Shenjun2019:  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北部花港组储层成岩相测井识别, 石油地质与工程, 33, 6-10.
    [2] 吴育平, 孙卫, 魏驰, 吕可2018:  姬塬地区长6储层成岩作用及有利成岩相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19-23+122.
    [3] 孟子圆, 孙卫, 任大忠, 刘登科, 李冠男2017:  鄂尔多斯盆地吴定地区长6段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26-30+126.
    [4] 梁卫卫, 崔鹏兴, 孙景丽, 丁磊, 龚娟, 杜林徽2017:  鄂尔多斯盆地水磨沟区块长8油层组沉积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12-14+19+125.
    [5] 李继宏, 时孜伟, 赵超, 徐智, 刘广林2017: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长9储层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30-33+132.
    [6] 杨传奇, 陈世海, 王晓辉, 吴江平, 刘佳庆2017:  鄂尔多斯盆地王洼子地区长4+5、长6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4-7+121.
    [7] 张帆, 孙卫, 王斌, 马淼, 张茜, 户彬2017: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_3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1-6+131.
    [8] 赵煜, 孙卫, 桑宇, 陈强2017:  姬塬地区长6段储层不同类型成岩相微观渗流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39-43+132.
    [9] 马淼, 孙卫, 刘登科, 王斌, 张帆2016:  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姬塬油田长6储层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64-68+72+129.
    [10] 钟张起, 焦涛, 李军建, 侯读杰, 高彦博2016: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28-31+146.
    [11] 马艳丽, 李成, 淡卫东, 张三, 杨孝, 任瑞清2016: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32-37+146-147.
    [12] 李康, 陈芳萍, 石彬, 畅斌, 罗麟, 蔺建武, 郭欢迎2016:  鄂尔多斯盆地吴仓堡区块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42-44+147.
    [13] 邓南涛, 段昕婷, 杨超, 张庆, 陈义国201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71-74+147.
    [14] Liu Xiaoguang2015: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14-18+145-146.
    [15] 秦卫军, 张庆洲, 应芳芳, 李书恒, 杨军侠2014: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延长组长8_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4-7+145.
    [16] 刘高红, 师清高, 龚建涛, 秦志成, 苏占德2014:  鄂尔多斯盆地旬邑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40-43+155.
    [17] 杨超, 任来义, 贺永红, 刘二虎, 金芳, 史鹏2012: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山西组山1段储层地质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27-29+33+6.
    [18] 范萌萌, 卜军, 曾家明, 郭绍忠, 李文厚2012: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晚三叠世延长期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9-14+5.
    [19] 孟宪富, 陈堂锁, 洛跃雄, 张金, 张遂, 付玉丽2009:  鄂尔多斯盆地杏河地区长6油组不同微相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20-22+133.
    [20] 方帆, 李相明2007:  八面河油田面120区沙三段储层孔隙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18-20+7-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8
  • HTML全文浏览量:  4
  • PDF下载量:  7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