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LOU Min, YANG Xianghua, JIANG Ping, HUO Shenjun2019:
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中北部花港组储层成岩相测井识别,
石油地质与工程, 33, 6-10.
|
[2] |
吴育平, 孙卫, 魏驰, 吕可2018:
姬塬地区长6储层成岩作用及有利成岩相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19-23+122.
|
[3] |
孟子圆, 孙卫, 任大忠, 刘登科, 李冠男2017:
鄂尔多斯盆地吴定地区长6段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26-30+126.
|
[4] |
梁卫卫, 崔鹏兴, 孙景丽, 丁磊, 龚娟, 杜林徽2017:
鄂尔多斯盆地水磨沟区块长8油层组沉积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12-14+19+125.
|
[5] |
李继宏, 时孜伟, 赵超, 徐智, 刘广林2017: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长9储层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30-33+132.
|
[6] |
杨传奇, 陈世海, 王晓辉, 吴江平, 刘佳庆2017:
鄂尔多斯盆地王洼子地区长4+5、长6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4-7+121.
|
[7] |
张帆, 孙卫, 王斌, 马淼, 张茜, 户彬2017: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_3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1-6+131.
|
[8] |
赵煜, 孙卫, 桑宇, 陈强2017:
姬塬地区长6段储层不同类型成岩相微观渗流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39-43+132.
|
[9] |
马淼, 孙卫, 刘登科, 王斌, 张帆2016:
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姬塬油田长6储层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64-68+72+129.
|
[10] |
钟张起, 焦涛, 李军建, 侯读杰, 高彦博2016: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28-31+146.
|
[11] |
马艳丽, 李成, 淡卫东, 张三, 杨孝, 任瑞清2016: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32-37+146-147.
|
[12] |
李康, 陈芳萍, 石彬, 畅斌, 罗麟, 蔺建武, 郭欢迎2016:
鄂尔多斯盆地吴仓堡区块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42-44+147.
|
[13] |
邓南涛, 段昕婷, 杨超, 张庆, 陈义国201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71-74+147.
|
[14] |
Liu Xiaoguang2015: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14-18+145-146.
|
[15] |
秦卫军, 张庆洲, 应芳芳, 李书恒, 杨军侠2014: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延长组长8_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4-7+145.
|
[16] |
刘高红, 师清高, 龚建涛, 秦志成, 苏占德2014:
鄂尔多斯盆地旬邑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40-43+155.
|
[17] |
杨超, 任来义, 贺永红, 刘二虎, 金芳, 史鹏2012: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山西组山1段储层地质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27-29+33+6.
|
[18] |
范萌萌, 卜军, 曾家明, 郭绍忠, 李文厚2012: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晚三叠世延长期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9-14+5.
|
[19] |
孟宪富, 陈堂锁, 洛跃雄, 张金, 张遂, 付玉丽2009:
鄂尔多斯盆地杏河地区长6油组不同微相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20-22+133.
|
[20] |
方帆, 李相明2007:
八面河油田面120区沙三段储层孔隙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18-20+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