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陆骋2020:
鄂尔多斯盆地彬长区块延长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25-29.
|
[2] |
梁卫卫, 张亮, 崔鹏兴, 唐后军, 丁磊, 杜林徽2018:
缝网压裂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S区块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水平井开发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95-98+125.
|
[3] |
王雪冰, 顾岱鸿, 周晓峰, 吴洁璞, 张稷瑜, 罗超2017:
不同黏土矿物胶结的低渗透储层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对比——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样品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97-100+104+133-134.
|
[4] |
Wang Ruogu2016: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石千峰组千5段沉积相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1-4+126.
|
[5] |
钟张起, 焦涛, 李军建, 侯读杰, 高彦博2016: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28-31+146.
|
[6] |
边雷博, 张小莉, 严巧丹, 陈艳艳2016: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长7油层组页岩气含量计算,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59-62+66+140.
|
[7] |
刘威, 张春生, 方金, 马雪娟2016:
鄂尔多斯盆地绥靖地区长7油层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37-40+147.
|
[8] |
吴凤, 田飞, 段昕婷, 邓南涛, 李广涛201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探区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50-53+146.
|
[9] |
Wang Baozhan201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段生烃潜力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27-30+154.
|
[10] |
齐亚林, 孙勃, 庞锦莲, 徐智2015:
陇东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有机质组成特征及地质意义,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33-37+146.
|
[11] |
邓杰, 刘璐2015: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长8低渗透储层成因,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53-55+147.
|
[12] |
邓南涛, 段昕婷, 杨超, 张庆, 陈义国201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71-74+147.
|
[13] |
齐亚林, 惠潇, 梁艳, 周军太, 刘鑫, 孙勃2014:
平衡深度法恢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过剩压力探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20-22+154.
|
[14] |
陈治军, 高怡文, 袁芳政, 焦莉丽, 韩小琴201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油页岩特征及页岩气有利区预测,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15-18+22+5-6.
|
[15] |
范萌萌, 卜军, 曾家明, 郭绍忠, 李文厚2012: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晚三叠世延长期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9-14+5.
|
[16] |
沈渭滨, 张林2010:
川口油田川46井区延长组油层沉积相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33-36+6.
|
[17] |
孟宪富, 陈堂锁, 洛跃雄, 张金, 张遂, 付玉丽2009:
鄂尔多斯盆地杏河地区长6油组不同微相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20-22+133.
|
[18] |
刘志武, 周立发2008: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滩地区石千峰组砂岩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2, 12-15+1-2.
|
[19] |
施琰, 罗顺社, 韩永林, 王海红, 李进步, 罗进雄2007:
鄂尔多斯盆地沿河湾地区长6油层组物源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11-14+9.
|
[20] |
郭耀华2004:
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烃源岩沉积有机相分析及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18, 8-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