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浩君, 刘洪洲, 汪跃, 刘超, 姜永2020:
近临界态油气藏开发特征及油气产出预测——以渤海BZ油田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54-58.
|
[2] |
LUO Yanling2020: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长8油藏天然裂缝特征及其对开发的影响,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52-56.
|
[3] |
XIONG Pei2020:
套管水平井多级多段分注工艺技术与应用——以红河油田A井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119-122+126.
|
[4] |
LIANG Chengchun, NIE Fajian, ZHANG Ge2020:
红河油田长8油藏减氧空气驱注气参数综合优化,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55-59.
|
[5] |
WU Jinwei2019:
红河油田长9特低渗油藏局部高孔渗优质储层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33, 53-56+61.
|
[6] |
GAO Hui2018:
红河油田长8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可动流体饱和度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44-47+51+123.
|
[7] |
GUAN Wen2018:
红河油田延长组长9储层含油饱和度值域探讨,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87-90+125.
|
[8] |
GUAN Wen2018:
红河油田延长组长9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47-50+123.
|
[9] |
WANG Wei2017:
定边低渗油藏表面活性剂体系实验研究及方案设计,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121-123+126+134.
|
[10] |
李道山, 李辉, 张景春, 程丽晶2016:
典型聚合物溶液油水界面扩展黏弹性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131-133+150.
|
[11] |
Xu Yanzheng2016:
红河油田延11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48-51+55+140.
|
[12] |
吴锦伟, 周思宾, 张本艳, 尹超2016:
红河油田长8超低渗油藏水平井注水开发试验效果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99-102+149-150.
|
[13] |
许艳争, 毕明柱2015:
红河油田前侏罗纪古地貌与延安组油气富集关系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38-41+146.
|
[14] |
贾俊, 孟云涛, 彭川2014:
红河油田长8致密碎屑岩储层流体识别综合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89-92+145.
|
[15] |
甘文军2013:
腰英台特低渗油藏改善注水开发效果实践与认识,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59-61+139-140.
|
[16] |
刘军全2010:
特低渗长3油藏合理注采比研究及开发对策,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73-75+79+144.
|
[17] |
范春, 陈红伟, 单海荣, 李艳丽, 刘忠强, 闫新华2010:
利用缩膨剂提高文东油田储层注水能力实践,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115-116+10.
|
[18] |
张星, 毕义泉, 汪庐山, 张松亭, 冯茜, 马天态2009:
低渗透油藏活性水增注技术探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121-123+8.
|
[19] |
金发扬, 丁小军, 蒲万芬, 赵金洲, 肖玉2007:
渤海SZ36—1油田复合驱配方及影响因素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69-71+15-16.
|
[20] |
贺宏普, 樊社民, 毛中源, 钟静, 张顺梅, 张春萍2006:
表面活性剂改善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37-3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