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LAN Jin, DENG Xuefeng, FANG Qun, WEN Shoucheng2020:
红河油田特低渗油藏微乳降压增注效果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97-100.
|
[2] |
吴浩君, 刘洪洲, 汪跃, 刘超, 姜永2020:
近临界态油气藏开发特征及油气产出预测——以渤海BZ油田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54-58.
|
[3] |
ZHU Huifeng, NI Hongtao, LI Anjun, WANG Haoyu2020:
三元复合驱合理驱替速度实验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112-115+119.
|
[4] |
WANG Wei2017:
定边低渗油藏表面活性剂体系实验研究及方案设计,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121-123+126+134.
|
[5] |
王东方2016:
界面张力对普通稠油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115-117.
|
[6] |
李道山, 李辉, 张景春, 程丽晶2016:
典型聚合物溶液油水界面扩展黏弹性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131-133+150.
|
[7] |
Sun Ning2015:
尚店油田常规稠油二元复合驱实验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97-100+148.
|
[8] |
张俊, 黄琴, 孙广义, 张静, 高立红, 赵艳辉2014:
渤海SZ36-1水驱油田营养凝胶辅助微生物驱油技术,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121-123+150.
|
[9] |
侯军刚, 刘建英, 杨虎, 杨剑, 康帅, 王智勇2013:
特低渗油藏王窑区表面活性剂驱油先导试验研究与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132-135.
|
[10] |
薛晨, 薛乐, 王海洲, 杨琦, 张光生2012:
粘性表面活性剂在鄂尔多斯低渗透微裂缝油藏中的驱油实验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123-125.
|
[11] |
王艳霞2012:
双河油田Ⅳ5-11层系复合驱剩余油分布与井网重组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29-32+7.
|
[12] |
2011:
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结合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以沙埝油田H区块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105-108.
|
[13] |
马奎前, 蔡晖, 朱玉国, 蔡越钎, 张占华2011:
重质稠油油藏碱/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室内实验,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122-125.
|
[14] |
张星, 毕义泉, 汪庐山, 张松亭, 冯茜, 马天态2009:
低渗透油藏活性水增注技术探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121-123+8.
|
[15] |
欧阳传湘, 付蓉, 涂志勇2009:
超稠油三元复合吞吐中表面活性剂筛选及性能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105-107+137.
|
[16] |
贺宏普, 樊社民, 毛中源, 钟静, 张顺梅, 张春萍2006:
表面活性剂改善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37-38+10.
|
[17] |
唐钢, 李华斌, 贾伟浏, 苏敏2005:
复合驱油体系物理化学渗流机理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9, 41-43+100.
|
[18] |
邱少玉, 陈建民, 唐华, 张小静, 李雪芹, 余成燕2005:
利用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提高采收率技术,
石油地质与工程, 19, 52-53+116.
|
[19] |
吴委萍, 胡学军, 黄柱花, 李萍, 唐先荣2000: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复合段塞的优化设计,
石油地质与工程, 14, 22-25+60.
|
[20] |
董家斌, 李开兴, 黄小波1996:
解堵增产剂的研究与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10, 16-18+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