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田少亭, 张雄华2012:
南山坪古油藏灯影组白云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34-37+41+6.
|
[2] |
张晔2012:
阿拉新气田地质特征及储层动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59-61+160.
|
[3] |
李虎, 叶玉娟, 廖冲, 范晓丽, 范增辉2010:
十屋油田营城组储层裂缝预测,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28-32+142.
|
[4] |
郑杰, 孙卫, 魏虎2010:
牛圈湖区块西山窑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40-43+6-7.
|
[5] |
顾玉君, 申晓娟, 吴爱红, 李晓华, 汪佳荣, 阚朝晖2009: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砂砾岩储层岩性识别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40-42+72+6.
|
[6] |
王显金, 谢新生, 李猛, 张衣正, 房军方2008:
核磁共振岩石物理实验及在D区测井评价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2, 47-48+51+11.
|
[7] |
昌俊杰, 罗顺社, 王正允, 魏新善, 门福信2008:
靖边潜台南部奥陶系马五_1亚段储层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2, 41-43+10.
|
[8] |
伍文明, 康志宏, 赵新法, 柴君良2007:
塔河油田六区鹰山组缝洞型储层测井识别,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37-39+13.
|
[9] |
韦贤, 王兴志, 张帆2007:
川东北板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型储层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16-19+9-10.
|
[10] |
袁立鹤2007:
镇泾地区保护储层钻井完井液体系优选,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65-67+12.
|
[11] |
肖亮, 梁晓东, 林雨静2007:
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评价新方法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53-55+11.
|
[12] |
何希鹏2006:
昌图凹陷复杂岩性储层测井分析与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29-31+10.
|
[13] |
辛长静, 何幼斌, 董桂玉2006:
毛管压力曲线在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57-59+109.
|
[14] |
沈德梅, 李润华, 钟玉龙, 闫海霞, 梅智勇, 魏宏2005:
无源微地震法储层裂缝监测技术在双河油田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19, 71-73+101.
|
[15] |
刘之的, 夏宏泉, 王洪亮, 栾岩林, 徐静, 余红果2005:
乌尔禾油田储层测井精细解释方法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9, 20-23+2.
|
[16] |
张卫刚, 刘朝东, 王秋霞, 高怀琳, 韩天佑2005:
低阻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的计算方法及研究意义,
石油地质与工程, 19, 31-32+38-7.
|
[17] |
皇海权, 唐金星, 傅晓燕, 曾丽, 赵丽军, 韩杰2004:
微凝胶渗流特性参数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8, 35-38+7.
|
[18] |
孙峥嵘, 周建文, 郭海燕, 杨春红, 高正明, 王慎文2003:
焉耆博南凹陷储层特征及含油气性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7, 13-15+5-6.
|
[19] |
欧成华, 易敏, 李士伦, 李青2002:
高温高压下储层孔隙介质气体吸附等温线测试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6, 26-28+3.
|
[20] |
卢小鸥, 杨春红, 龚银忠, 刘京军, 周扬新, 董文龙2002:
双河油田储层结构要素井网控制方法探讨,
石油地质与工程, 16, 31-34+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