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PEI Jiaxue, RAN Bo, TIAN Ya, ZHANG Jiaming, ZHANG Ruixue, LIU Bang2020:
陆东凹陷后河地区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6-9.
|
[2] |
WANG Chong2020:
雷家地区东部陡坡带角砾岩特征及储层识别,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42-45+49.
|
[3] |
ZHANG Wenweio2019:
细粒沉积岩储层微观特征研究方法及应用——以大民屯凹陷安福屯地区S352井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3, 11-15.
|
[4] |
JING Xiaobo2019:
溱潼西斜坡阜三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3, 6-9.
|
[5] |
刘柏, 辛荣跃, 樊仕海, 杨华, 李洪林2018:
四川盆地西部侏罗系储层控制因素差异性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18-22+122.
|
[6] |
薛辉, 肖博雅, 雍杰, 焦素丽, 徐乐, 窦连彬2018:
廊固凹陷WX0井区沙四段储层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54-58+124.
|
[7] |
CHEN Chang2017:
辽河坳陷大洼地区火山岩特征及储层识别,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35-37+43+123.
|
[8] |
Xu Yanzheng2016:
红河油田延11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48-51+55+140.
|
[9] |
Zheng Jianzhong2016:
大民屯西陡坡沙四段沉积储层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52-55+147-148.
|
[10] |
刘行军, 刘颖卓, 金仁高, 金小慧, 王高科, 李海龙2015: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分类及气层识别,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73-76+110+156.
|
[11] |
Gong Zhenchao2014:
陆家堡凹陷白垩系下统火成岩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24-28+154.
|
[12] |
杨国涛, 李娜, 姚纪明, 陈少勇, 冯建松, 邢文军2013:
南堡凹陷及周边寒武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43-46+149.
|
[13] |
牛晓燕2013:
柴窝堡三维区储层特征与测井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36-38+138-139.
|
[14] |
杨映涛, 张世华, 林小兵, 付菊, 伍玲2012:
川西坳陷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四段储层特征及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11-14+136.
|
[15] |
郭双亭, 何明喜, 周建文, 杜建波, 曹建康, 谢其锋2008:
安徽望江—潜山盆地碎屑岩储层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2, 23-26+9-10.
|
[16] |
胡杨, 谭世君, 刘绪钢, 陈小梅2008:
大牛地气田测井解释模型建立与气层识别标准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2, 37-40+11.
|
[17] |
张艳飞, 杨子荣, 滕宝胜2007:
辽河西部凹陷东侧冷35井区沙三段储层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14-17+9-10.
|
[18] |
汪绍卫, 彭超, 汪成芳2005:
江汉盆地盐间非砂岩储层特征及测井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19, 31-34+114-115.
|
[19] |
鱼占文, 吕万一2003:
综合勘探技术在深南背斜复杂断块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17, 4-6+3.
|
[20] |
舒勇, 吴柏志, 贾耀勤, 尚朝晖, 赵刚, 张茂森, 刘键2002:
桩西油田高泥质疏松砂岩油层堵塞机理及解堵技术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6, 30-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