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佘文昌, 孔柏岭2018:
古城油田稠油油藏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70-72+123-124.
|
[2] |
魏峰, 李跃林, 邓玄, 杨山, 何伟2017:
文昌A油田驱油效率新认识及应用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74-76+80+125.
|
[3] |
Li Zongyang2015:
稠油油藏化学驱原油黏度界限数值模拟研究——以胜利油田孤岛东区普通稠油油藏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126-128+150.
|
[4] |
刘薇薇, 时光2014:
稠油油藏蒸汽驱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以齐40块蒸汽驱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106-109+158.
|
[5] |
金兆勋, 江琴, 张宏梅2013:
高升油田厚层稠油油藏吞吐后期火驱开发存在问题探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100-102+152.
|
[6] |
石晓渠, 崔连训, 易晓辉, 马道祥, 蔡汉文, 石璐2013:
井楼油田浅薄层稠油储层非均质性对蒸汽驱效果的影响,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70-72+148.
|
[7] |
朱定军, 刘冲, 雷霄, 李文红, 梁文锋, 刘双琪2013:
纵向非均质性对反韵律底水油藏驱油效率影响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112-114+141-142.
|
[8] |
周思宾, 白玲2012:
镇泾油田长8超低渗油藏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110-112+9.
|
[9] |
谢俊远, 郭恩常, 毛艳华, 卢俊, 杨笃奇2012:
下二门油田气顶稠油油藏蒸汽驱可行性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82-84+8.
|
[10] |
李伟瑞2012:
杜239块稠油油藏吞吐后期转蒸汽驱开发可行性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88-90+8.
|
[11] |
高博, 覃青松2011:
齐40块蒸汽驱试验区井组开发后期转热水驱研究与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86-87+100+145.
|
[12] |
宋春红, 赵长喜, 吴荷香, 韩学文, 刘拥军, 韩慧杰2010:
泌浅10断块蒸汽驱整体调剖堵窜技术应用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101-103+9.
|
[13] |
陈加华, 覃青松2010:
齐40块蒸汽驱11井组开发后期间歇注汽研究与试验,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104-106+10.
|
[14] |
张剑锋2010:
齐40块蒸汽驱技术指标探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82-84+8-9.
|
[15] |
李秀敏, 范宏岩2008:
新型高温化学驱油技术改善超稠油蒸汽吞吐开采效果,
石油地质与工程, 22, 89-90+93+11-12.
|
[16] |
汪畅, 李彦平, 张培洋, 周辉, 张兆义2003:
特超稠油油藏加密吞吐后转蒸汽驱可行性及矿场试验,
石油地质与工程, 17, 36-38+1.
|
[17] |
李菊花, 凌建军2000:
FAST开采有夹层稠油油藏的数模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4, 13-16+59.
|
[18] |
WANG Yuan -ming2000:
注水开发稠油油藏转蒸汽驱提高采收率,
石油地质与工程, 14, 22-24+61.
|
[19] |
Wang YouP, Bao Ying1999:
油层岩石的孔隙结构与驱油效率的关系,
石油地质与工程, 13, 23-25+60.
|
[20] |
Huang Xuebing, Lu Guofu, et al1997:
预测水驱砂岩油田驱油效率的方法,
石油地质与工程, 11, 15-16+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