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3-8217 CN 41-1388/TE
主管: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21卷  第03期

显示方式:
地质勘探
济源盆地三叠系谭庄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郭景会, 白德胜, 冯有利
2007, 21(03): 1-3+6+9.
摘要(51) PDF(139)
摘要:
对济源盆地谭庄组烃源岩的沉积环境进行简要介绍,再从地球化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发现其有机质丰度高,其中有机碳含量平均达到4.68%,最高可达到11.63%;有机质类型多属于腐殖一腐泥(ⅡA)和腐泥一腐殖(ⅡB)型,是介于生油和生气之间的过渡类型;有机质成熟度处于低成熟-高成熟阶段之间,具有很大的生烃潜力。
黄河口凹陷渤中34—1复杂断块区构造特征及储层预测
邓津辉, 王应斌, 姜利群, 徐长贵, 周东红
2007, 21(03): 4-6+9.
摘要(59) PDF(378)
摘要:
渤中34-1浅层复杂断块区处于郯庐走滑断裂带内,受其影响和控制该区断层较发育。根据新近系发育的断层走向,可将其划分为两套断层组合:NE向断层组合和NW向断层组合。其中NE向断层组合为走滑断裂右行扭动拉张分量作用下产生的一系列正断层,与长期活动的主断层形成“Y”字型组合,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NW向断层组合为走滑断层右行扭动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压扭性断层,具有较好的封堵性,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保存。该区主要含油气层位明化镇组下段为厚层泥岩夹砂岩的浅水河控三角洲和曲流河沉积环境,砂岩储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强反射,依据振幅、能量等属性可较好地预测储层。由于该区域存在两种不同采集方式的三维地震区,为了消除单属性预测储层的不足,采用了多参数聚类分析的方法,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中扬子区海相地层油气源对比方法探讨
黄江庆, 王韶华
2007, 21(03): 7-10.
摘要(45) PDF(299)
摘要:
中扬子区海相地层地表油苗显示丰富,对不同演化程度下的油、碳沥青、天然气采用不同的油气源对比方法进行研究,其中油源对比以生物标志化合物中芳烃质谱较好;固体沥青与源岩对比主要采用有机碳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对比分析;而气源对比则以气体组份特征、气体组份烃同位素系列、nC_6~+浓缩轻烃组成分析效果较好。对比结果表明它们均来自于不同的海相烃源岩,其中既有自生自储的,又有上生下储、上下生中间储的,而天然气则多以多源混合气为主。
安塞油田塞431井区长2油层沉积微相特征
李相明, 黎成, 洛跃雄
2007, 21(03): 11-13+9.
摘要(78) PDF(281)
摘要:
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对岩心的颜色、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生物特征及粒度分布等沉积相标志进行了综合研究,结合测井资料,认为安塞油田塞431井区长2油层沉积期主要为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环境。可进一步分为分流河道、边滩(点砂坝)、决口扇、天然堤及分流河道问洼地等五种沉积微相。对不同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该区长2油层组沉积相模式,储集砂体以分流河道、边滩(点砂坝)砂体为主,决口扇、天然堤等次之。顺着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较好,物性较好,非均质性弱;垂直于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物性较差,非均质性强。
辽河西部凹陷东侧冷35井区沙三段储层特征研究
张艳飞, 杨子荣, 滕宝胜
2007, 21(03): 14-17+9-10.
摘要(69) PDF(194)
摘要:
利用岩心观测、铸体薄片、X—衍射、物性分析、压汞分析等方法,总结研究了冷35井区沙三段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沙三时期该区的沉积环境为半潮湿、半干旱较温凉的古气候条件下的陆相湖泊沉积环境。储集层发育水下重力流砂体和湖底扇砂体两种类型,储集岩主要属岩屑质长石砂岩与混合砂岩;储层孔隙不发育、分布不均匀,以微细、极细喉道为主。总体上属于中低孔、特低渗型储层,纵向上随着埋深加大物性变差,平面上南部物性好,北部物性差。影响储量储集性能的因素有岩性、岩相带、填隙物、分选性和成岩作用。
杨楼油田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测算
马超
2007, 21(03): 18-19+23.
摘要(45) PDF(145)
摘要:
杨楼油田含油层位为新近系核桃源组三段Ⅳ、Ⅴ和Ⅵ砂组,当砂体发生沉积并被新的沉积层覆盖后即开始了压实作用,表现为碎屑颗粒的填集状态重新调整并向致密方向转变,从而降低孔隙度;随着温度升高、压力增大和孔隙水化学性质的变化,使各种自生矿物在成岩过程中析出并产生胶结充填作用而导致孔隙进一步降低;后发生的溶蚀作用产生的溶蚀孔隙致使储层孔隙增加。研究结果表明,杨楼油田砂体平均原始孔隙度32.4%,压实孔隙损失3.9个百分点,胶结孔隙损失9.4个百分点,溶蚀孔隙增加9.7个百分点,计算孔隙度28.8%。与岩心分析孔隙度的28.0%相比,相差0.8个百分点,孔隙演化预测值与岩心分析结果相吻合。
应用射线追踪技术预测大民屯凹陷油气运移路径与聚集区
姜建群, 金祥纯, 邹荷莉
2007, 21(03): 20-23+10.
摘要(56) PDF(192)
摘要:
油气运移路径的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难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射线追踪技术则基于油气二次运移的相对能量行为,将生烃凹陷与能量场结合起来,是对流体势分析技术的重要改进和实现油气藏定位预测的重要途径。油气运移的射线追踪技术在大民屯凹陷的应用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际油气分布情况吻合较好;高蜡油分布范围较广,静西构造带是高蜡油的汇聚场所之一,具有重要的勘探潜力;正常油分布范围相对局限,仅分布在南部荣胜堡洼陷及其周边地区。
辽河盆地杜229块复杂砂砾体稠油储层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李尊芝, 闫建平, 首祥云, 林承焰, 陈荣华
2007, 21(03): 24-26.
摘要(63) PDF(239)
摘要:
复杂砂砾岩体稠油储层岩性识别是测井精细解释的重要前提,采用有序样品最优分割方法对主成分测井曲线进行分层,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建立识别岩性的测井相-岩相数据库,对其它未取心的井进行岩性识别,由取心井验证,识别符合率可达到83.3%。按照此方法开发了岩性识别软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泌阳凹陷新庄油田走滑断层的发现及成因分析
杨铭, 孙彦达, 张玎, 樊辉, 邢卫新, 何祖荣
2007, 21(03): 27-29+33+10.
摘要(95) PDF(173)
摘要:
泌阳凹陷正断层较多,走滑断层研究较少。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局部构造的日益落实,一些构造现象用正断层无法解释。文章以新庄油田为例,根据构造的不协调性、不协调带两侧的拖曳牵引现象、时间切片及岩心证据等,首次在泌阳凹陷内部发现、论证了走滑断层的存在,并探讨了其形成模式。
百色盆地浅层气层测井判别方法研究
张凌云
2007, 21(03): 30-33.
摘要(68) PDF(119)
摘要:
百色盆地浅层天然气埋藏深度较浅,气水关系较复杂,部分气层因泥质含量较高电阻率较低,且中子密度孔隙度差异小,部分水层因地层水电阻率较大,造成储层电阻率较高,给流体性质的判别带来很多困难。针对储集层岩性和电性,结合常规资料对气、水层的响应特点,提出了以P~(1/2)正态分布法、空间模量差比法、孔隙度-含水饱和度交会法为主的一套储层流体判别方法,并开发出相应的处理程序。经对26口井的处理和应用,较好地解决了浅层天然气的识别难题,解释符合率显著提高,为天然气的开发提供了准确依据,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
双河油田老井资料二次解释技术研究
周晓阳, 高彩红, 白丽, 高保玲, 李玲莉
2007, 21(03): 34-35.
摘要(74) PDF(121)
摘要:
老井测井资料二次解释处理就是对过去测井资料进行整理及对解释结果失误的地方进行重新评价,是搞好老区挖潜增效、增储上产的重要途径。2005年,应用本文建立的二次解释技术,处理双河地区老井430余口,在36口井发现56个新油层,增储213.51×10~4t,投产各井产量较高,效果良好。实践表明该解释技术可推广应用,并可为其它油田的老井增储挖潜提供借鉴。
测井资料计算储层地应力方法及在安棚含油区块的应用
赵庆, 康义逵
2007, 21(03): 36-38+10.
摘要(59) PDF(406)
摘要:
为了降低油田特别是中低渗透油气田井网部署和注水(含高压注水)开发的风险,减少储层压裂改造的盲目性,实现油田的合理开发,必须对储层水力缝裂的形态有较准确的预测,而这种预测必须建立在对储层现今地应力了解的基础之上。应用测井资料研究计算现今储层地应力,是一种低成本计算储层地应力场分布的研究方法。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求得的地应力剖面资料和同一储层地应力平面分布资料有一定的准确可靠性,可以用于指导低渗透油田的井网部署和储层的整体压裂酸化改造,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油田开发
复杂油气藏精细油藏描述——以周清庄油田为例
顾伟民
2007, 21(03): 39-42.
摘要(61) PDF(435)
摘要:
周清庄油田主力油层为沙一下段和沙三段,断裂构造特征复杂,圈闭类型多样、有断鼻型,断块型和岩性圈闭。沙一下为中孔中渗储层,沙三段为低孔低渗储层,原油性质具有低密度、低粘度、低含蜡量的特点。通过油藏精细描述,搞清了油田剩余油富集区域和富集特征,确定了以钻新井和老井进行补换层、提液酸化或压裂为主的油井措施以及以停、转注、补层以及酸化压裂为主的水井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注采开发井网。实践证明,实施效果良好,增油明显,说明利用精细油藏描述是可以保障油田稳产和提高采收率的。
曙68井区深层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可行性研究
李伟瑞
2007, 21(03): 43-45.
摘要(79) PDF(198)
摘要:
曙68井区杜家台油藏为岩性-构造油藏,天然能量开发,埋藏深度2669~3290m,平均空气渗透率88.9×10~(-3)μm~2。受天然能量不足影响,曙68井区采油速度低、一次采收率低,为此,从油藏地质特点、储层微观特征,渗流特征等多个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评价,提出了适应油藏自身特点的水质标准和相应的油藏工程方案,对同类油藏注水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狮子沟油田N_1油藏开发调整方案
涂述培, 樊仓栓, 唐士跃, 赵生秀
2007, 21(03): 46-48.
摘要(61) PDF(175)
摘要:
狮子沟油田N_1油藏近年随着边水推进和注入水的不断增加,部分井含水大幅度升高,油田综合含水上升加剧,自然递减快,油田开发效果逐年变差。为了改善开发效果,开展了该油藏的高效开发技术研究。通过对目前油田生产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钻调整井、油井转注、水井分注及调剖、油井补孔等技术及四套开发调整方案,并从技术角度出发,推荐方案二作为实施方案,预测最终采收率较基础方案提高4.4个百分点。
用灰色-马尔柯夫模型预测油田产量
文华, 王岭, 计焕, 孙娜
2007, 21(03): 49-51+54+10-11.
摘要(65) PDF(248)
摘要:
油田产量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既有宏观趋势的确定性又有微观波动的随机性,而精确预测油田产量一直是油田开发的重要研究任务,因此,根据灰色预测和马尔柯夫链的基本原理,考虑其各自的特点,构造出预测油田产量的灰色马尔柯夫预测模型。该方法可以优势互补,使得预测结果更加合理可靠。实例表明,该方法预测精度高,能有效预测具有某种变化趋势而随机波动较大的油田产量。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不同开发阶段孔洞的作用
修乃岭, 熊伟, 高树生
2007, 21(03): 52-54+11.
摘要(91) PDF(362)
摘要:
针对溶洞为主的溶洞-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特征,在分析储层特征和缝洞组合模式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缝和洞的流动机理、储集空间连通关系,最后讨论了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缝洞组合模式下,孔洞的不同作用。
辽河盆地潜山油藏高压物性计算方法研究
柳锦云
2007, 21(03): 55-57+60.
摘要(57) PDF(228)
摘要:
根据辽河盆地潜山油藏37个原油样品高压物性分析资料统计,分两个凹陷建立了潜山油藏地层油体积系数、原始气油比两项高压物性参数的经验方程。同时应用国外PVT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对比,得出结果:用本油田实际分析资料确立的经验公式应用效果要好于国外经验公式,证明该公式是可行的。
大庆油田井间砂体预测方法
王贺军
2007, 21(03): 58-60.
摘要(61) PDF(142)
摘要:
在油田开发方案设计过程中,井间砂岩厚度的预测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目前主要采用的预测方法有反距离平方加权平均法,三角插值法,克里格及泛克里格法。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并结合大庆油田储层厚度预测的实际应用,对其进行评价分析,找出各自的适用原则,以满足方案设计者根据不同砂体特征,优选参数预测方法的要求。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刘吉余, 马志欣, 吕靖
2007, 21(03): 61-63+11.
摘要(146) PDF(1683)
摘要:
高含水后期油田稳产的关键在于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深入了解和再认识。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规律;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或控制因素。总结了目前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新进展,阐述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发展趋势。
辽河油田曙一区互层状超稠油油藏改善吞吐效果技术研究
周明升
2007, 21(03): 64-66.
摘要(63) PDF(122)
摘要:
辽河油田曙一区兴隆台油层为互层状超稠油油藏,是主要的储量接替和产能建设区域。该区域储层发育差,开发过程中存在注汽压力高、低周期采注比低、周期产油量低、油汽比低、吞吐效果差等问题。通过对油藏储层特征、油藏开发矛盾的研究,掌握制约互层状超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的因素和机理,寻求改善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技术手段。现场应用表明,通过合理的射孔层位组合、合理的注汽参数设计、组合式吞吐技术的应用等,可以有效的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辽河油田稠油老区蒸汽吞吐注汽强度优化设计研究与应用
刘连杰
2007, 21(03): 67-69.
摘要(71) PDF(354)
摘要:
提出了将稠油老区储量动用程度研究与注汽强度优化设计相结合,应用油藏动态监测资料及数值模拟方法标定蒸汽吞吐动用层渗透率及厚度下限,通过校正单井射孔资料,确定蒸汽吞吐实际贡献层,指导注汽强度的优化设计,设计结果更符合油田开发实际情况。给出了注汽强度设计及现场应用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井楼、古城油田超薄层稠油注采参数优化设计
刘书晓, 陈执勤, 妙兴, 宋萍萍, 魏建中, 冯瑞霞
2007, 21(03): 70-71+74+11.
摘要(63) PDF(168)
摘要:
在对井楼油田、古城油田超薄层稠油油藏储层特征、原油性质分析的基础上,评价筛选井楼、古城油田超薄层稠油资源可动用储量,建立超薄层稠油油藏数模地质模型。通过超薄层稠油注蒸汽开发注采参数优化设计研究和矿场实验验证,规模动用井楼、古城油田1~3m超薄层稠油油藏是可行的。
石油工程
安2188限靶直井优快钻井技术
潘金山, 李卫岭, 吕魁, 蒲尚树, 姜红波
2007, 21(03): 72-74.
摘要(60) PDF(54)
摘要:
针对安2188井限靶直井施工难度大、所在区块机械钻速慢和易发生钻具早期失效等方面的技术难点,通过采用井下动力钻具配合无线随钻即时监控,优选钻头选型、钻进参数和钻井液体系,采取一整套预防钻具早期失效等技术措施,保证了安2188井安全顺利完钻,井眼轨迹达到设计要求,并大幅度提高了钻井速度,缩短了钻井周期,经济效益显著。
钻井工程设计优化与应用
唐志军, 邵长明
2007, 21(03): 75-78+11.
摘要(83) PDF(742)
摘要:
为适应油田勘探开发要求,按照钻井工程设计优化原则,在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不同钻井条件的套管、钻头尺寸组合优化设计方案,并根据油气井类型、地层特点和储层性质,开展了钻井液优化设计和固井完井优化设计研究,同时将部分钻井新技术应用于油田勘探开发,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分层注汽工艺技术的研究应用
刘花军, 王志清, 黄春燕, 刘若虚, 李颖, 苏娅
2007, 21(03): 79-81+11-12.
摘要(88) PDF(290)
摘要:
河南油田浅层稠油油藏普遍存在严重的非均质性以及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油层吸汽不均的现象,导致高渗透层动用程度高,中低渗透层动用程度低,影响油田的开发效果。为此研究了分层注汽管柱,该管柱可以实现不动管柱分层注汽,生产管柱与分层注汽管柱合二为一,减免了注汽管柱起下作业,减少了作业工作量,消除了作业过程中热能浪费。应用表明,该技术能提高油藏动用程度,提高了油藏最终采收率。
改性污泥深部调剖先导试验
马香丽, 张军科
2007, 21(03): 82-83+88+12.
摘要(74) PDF(121)
摘要:
濮城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随着调剖次数的增多,调剖效果变差,成本费用明显增加。通过室内实验,认为油田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泥经改性处理后,具有调剖剂的性能,可以对油水井大剂量深部调剖。2006年对濮城油田卫317块进行了大剂量深部调剖,取得了很好的增油效果,且节约了调剖成本,经济效益明显,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水泥环厚度和弹性模量对套管抗挤强度的影响
李茂华, 徐守余, 牛卫东
2007, 21(03): 84-88.
摘要(84) PDF(393)
摘要:
建立了二维平面轴对称和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套管在水泥环作用下受到的均匀与非均匀外挤载荷的变形特征。分析表明,套管最大应力在套管内壁产生,均匀栽荷下,增大弹性模量,减小水泥环厚度,保持水泥环厚度在10~20mm范围可以有效提高套管抗挤强度。非均匀载荷下,载荷椭圆度越大,套管内壁应力越大。均匀载荷下套管抗挤强度是非均匀载荷抗挤强度的5~8倍。非均匀载荷下,增大水泥环弹性模量和提高水泥环厚度可以减小套管内壁最大应力,提高套管抗挤强度。
桩西稠油复配破乳剂的性能研究
胡文丽, 汪伟英, 于洋洋, 段铮
2007, 21(03): 89-91+12.
摘要(83) PDF(156)
摘要:
实验测定了12种商品破乳剂对胜利桩西采油厂含水40%稠油的脱水效果。将破乳脱水效果最好的PR-821破乳剂与该采油厂使用的DSP-1破乳剂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破乳温度55℃,复配比例1:2,复配破乳剂质量浓度100mg/L,破乳时间90min为最佳工艺条件,在此工艺条件下,原油破乳脱水率达94.5%,比单剂效率提高16.6%。
马家嘴油田低压侧钻油层酸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张国华, 汤元春
2007, 21(03): 92-94+12.
摘要(103) PDF(118)
摘要:
马家嘴油田断块小、补充能量困难,侧钻时地层压力仅为1.62MPa。由于地层压力低,侧钻对油层污染严重,导致三口侧钻井试油均不出液。针对侧钻泥浆对低压油层的严重伤害,研究与应用了低压侧钻井酸化解堵工艺技术,使三口侧钻井产量达到或超过新井投产水平。
高温高压固井降失水剂的研究
陶莉, 杜金鑫, 潘敏, 邓生辉
2007, 21(03): 95-97.
摘要(66) PDF(339)
摘要:
针对目前国内使用的固井降失水剂普遍存在抗盐、抗高温能力差的问题,以丙烯酰胺(AM)、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烯酸(AMPS)为原料合成了新型油井水泥降失水剂,对其在淡水、盐水和高密度水泥浆体系中的性能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在90℃时能将淡水泥浆的失水量控制在50mL左右,对盐水泥浆的失水量也有较强的控制作用,且该失水剂能保持水泥浆体系在温度150℃以内都具有较低的滤失量,在高密度水泥浆体系中也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和配伍性。
油水井套管损坏类型及机理分析
隋义勇, 郑振兴, 樊灵, 赖湘君, 张广群, 江永奎
2007, 21(03): 98-100+12.
摘要(98) PDF(382)
摘要:
由于长期注水开发,加之频繁的措施作业及井身结构、完井固井质量、套管材质及腐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几年,各油田套管损坏速度呈直线上升趋势。在充分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油田套管损坏的各种类型,分析了造成套管损坏的各种因素和生成机理,提出了油田开发实践中避免或减少套管损坏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确定井漏层位的改进方法及其应用
陈钢花, 尹成芳, 邱正松, 王在明
2007, 21(03): 101-103.
摘要(97) PDF(391)
摘要:
为解决钻井过程中出现的井漏技术难题,对传统的立压变化测试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引入井径曲线,分段计算钻具组合和井身结构,使得立压变化测试法更趋完善,井漏层位判断更加准确。同时采用VB编制了相应的软件,该软件界面友好,操作简便。使用该软件对油田五口井的井漏层位进行了判断,经堵漏证实,井漏层位判断准确率为100%。另外对其它油田几口井的井漏层位也进行了判断,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改进的确定井漏层位的立压变化测试方法为有效地防漏堵漏奠定了基础,缩短了堵漏作业时间,节约了钻井成本。
井下套管外腐蚀机理与防护措施
张智, 吴优, 付建红, 林元华, 施太和, 孙永鹏
2007, 21(03): 104-106.
摘要(70) PDF(436)
摘要:
套管外环空滞留的钻井液以及地层水中可能含有各种盐类离子和氧气、酸性气体等腐蚀性组分,诱发多组分诱导腐蚀;井下石油管的日益增多和套管穿越地层的物性差异导致严重的区域大地杂散电流腐蚀;由于套管制造过程中的金相缺陷和局部应力分布的不合理等自身因素进一步加重了井下套管的腐蚀现象。针对这些腐蚀机理,提出了套管外壁的防护措施:避免裸眼段过长、采用套管外缠绕保护膜、评选较高耐腐蚀的碳钢或低合金钢、提高注水泥质量和采用合适的抗硫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