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3-8217 CN 41-1388/TE
主管: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22卷  第01期

显示方式:
地质勘探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三叠系砂岩储层特征及其敏感性评价
孟召平, 朱绍军, 张润钊
2008, 22(01): 1-4+13.
摘要(50) PDF(502)
摘要:
利用岩心的常规和特殊分析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三叠系砂岩储层特征,剖析了油气开发过程中油气储层敏感性因素。研究表明,塔河油田三叠系砂岩储层主要岩性为粗一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储层中具膨胀性能的蒙伊混层矿物含量低,但高岭石、绿泥石具有一定的含量。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溶蚀孔隙,局部见零星残存的原生孔隙,储层孔渗性能均属大容积、高渗透的好储层,其中中油组储层物性最好,下油组砂岩次之,上油组相对较差。油田潜在的主要伤害类型以水(盐)敏、碱敏为主,酸敏伤害程度为弱~中等,速敏性较弱。整个油田砂岩中岩屑含量较高,压实作用明显,以线接触为主,属于低-中渗细喉型储层,可能会存在由毛细管力引起的水锁损害,同时其扁状孔喉结构,也使各类敏感性伤害易于发生。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深层砂砾岩体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以丰深1地区为例
高祥成, 钟建华, 雷敏, 孙钰
2008, 22(01): 5-8+13.
摘要(54) PDF(381)
摘要:
通过对东营凹陷箕状断陷盆地陡坡带丰深1和丰8井岩心的精细观察和描述,结合地震资料的分析,发现本区广泛发育了不同时期的砂砾岩扇体,主要类型有:冲积扇、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等。这些砂砾岩扇体伴随着断裂活动而产生,其岩性以分选较差的粗碎屑为主,夹在湖相暗色泥岩中,综合分析认为其具有重力流性质。在地震剖面上,这些砂砾岩扇体呈现出独特的多期次的叠置沉积特征,它们的形成受构造活动、水动力条件等因素的控制形成了这种陡坡带特有的反射特征。
济阳坳陷第三系不同成因类型砂岩体孔隙分布特征及孔隙演化史——以孤东油田、胜坨油田、东辛油田为例
王朴, 魏广振, 谢忠怀, 郝运轻, 刘宝军
2008, 22(01): 9-11+13.
摘要(50) PDF(226)
摘要:
主要利用薄片、物性等资料,以孤东、胜坨、东辛油田诸砂岩体为例,分析了不同时代、埋深和成岩阶段的砂岩体孔隙分布特征。由于成因和成岩史的差异,时代新、埋藏浅、成岩弱的河流相砂岩体为原生孔隙储油;时代、埋深和成岩居中的三角洲砂岩体储集层多为原生孔隙储油,也有次生孔隙储油者;时代老、埋藏深和成岩强的浊流砂岩体储层以次生孔隙和微孔隙储油为主,砂体不同微相的孔隙分布也有明显差别。在此基础上以深层浊积砂岩为例建立了随埋深(或地温)的增大,其孔隙类型按原生孔隙→混合孔隙→次生孔隙和微孔隙→残余孔隙的演化模式。
低孔低渗砂岩储层特征及岩石物理实验分析
邹德江, 于兴河
2008, 22(01): 12-14+13-14.
摘要(126) PDF(1354)
摘要:
随着石油勘探和开发程度的延伸,低孔渗油田储量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低孔低渗储层压实程度高,成岩作用复杂,地质解释模型和测井解释模型拟合复杂。低孔低渗储层孔隙的形成和演化受成岩作用的控制,主要成岩作用有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不利于孔隙的演化,而溶蚀作用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从岩石物理实验的角度开展研究,分析了低孔低渗岩石地层因素与孔隙度、电阻增大率与含油饱和度的关系以及核磁共振横向驰豫(T_2谱)特性等。对低孔低渗砂岩与常规砂岩物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低孔渗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的特殊性,为准确测井解释油气层提供了依据。
埕岛地区输导体系发育特征
程荣, 吴智平
2008, 22(01): 15-17+14.
摘要(40) PDF(182)
摘要:
埕岛地区广泛发育断裂、砂体和不整合面等多种类型输导层,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潜山或构造油气藏常在断裂带附近多层叠置;以不整合面作为侧向运移通道的地层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岩较远的东部斜坡带;以高渗砂层为主要运移通道的岩性油气藏多分布在凹陷周围距烃源岩较近的层位。埕岛地区油气藏多是油气经过两种或三种输导层阶梯式运移而形成的,多个不整合面、断层及各层系储集砂体的空间配置对油气分布的控制方式很复杂,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体系的末端和边缘往往是油气运移的重要指向区。
油气充注历史研究方法综述
宋芳
2008, 22(01): 18-21.
摘要(42) PDF(470)
摘要:
综述了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方法.初步将其划分为传统研究方法、流体包襄体法、油气藏地球化学方法、成岩矿物同位素定年法等四类。阐述了各种方法的基本特点、应用的原理以及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并给出了部分研究实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四种方法在实验技术、油气充注历史的准确确定以及应用于复杂成藏演化史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认为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会向着多学科、多手段系统综合研究和建立新的技术手段等方面发展。
辽河盆地宋家洼陷中生界油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柴华, 胡望水, 唐友军, 谢锐杰, 周贺, 李宗贤
2008, 22(01): 22-24+14.
摘要(67) PDF(318)
摘要:
总结了辽河盆地宋家洼陷中生界油砂和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油砂饱和烃气相色谱特征和生物标志物特征等,进行了油源对比。研究表明,宋家洼陷有机质的热演化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九佛堂组为本区的主力烃源岩。阜新组7个油砂样品按成因分为两类,低伽马蜡烷型油砂与九佛堂组烃源岩生标指纹特征类似,两者有成因联系,高伽马蜡烷型油砂未找到与之匹配的油源岩。
浅析敦化盆地成盆机制及盆地性质
胡雯雯, 张廷山, 王海峰, 谢晓安
2008, 22(01): 25-27+33.
摘要(48) PDF(222)
摘要:
敦化盆地是一个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的盆地,位于郯庐断裂带,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改造。通过对比前人关于敦化盆地演化历史的研究成果,从东北亚地区沉积盆地演化规律、郯庐断裂中新生代演化史以及敦密断裂带构造演化史等方面分析了敦化盆地的盆地演化史,认为敦化盆地经历了初期张裂、中期断陷、晚期坳陷三个完整的发展阶段,是一个内陆裂谷盆地。
《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在河南油田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李薇, 万力, 李波, 黄灯, 柳云景, 林波
2008, 22(01): 28-29.
摘要(57) PDF(163)
摘要:
依据新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结合河南油田油气储量分布特征,对探明地质储量落实程度进行分析,根据原油性质、开采方式以及储量的动用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技术可采储量标定和经济可采储量计算,摸清油气储量家底.建立起和国际储量有可比性的储量管理序列.为河南油田分公司发展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达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
动态反褶积研究及效果分析
彭才, 常智, 曾涛, 朱仕军
2008, 22(01): 30-33+14-15.
摘要(39) PDF(233)
摘要:
目前常用的反褶积方法有多种,这些反褶积方法都是基于传统的褶积模型,在做反褶积前,先要对衰减地震道做振幅补偿,因而在提高分辨率时具有局限性。在传统的褶积模型中,假设子波在传播过程中振幅不发生变化,实际上子波在传播过程中振幅是逐渐衰减的,因此需要建立能够描述子波动态传播的褶积模型。以动态褶积模型为理论基础,不需要对衰减地震道做振幅补偿,可直接实现分辨率处理。将对脉冲反褶积与动态反褶积结果进行比较,效果表明,动态反褶积方法具有双重功能:具有提高地震分辨率的功能;具有由于吸收引起振幅衰减的补偿功能。理论模型分析与实例计算验证了动态反褶积方法的正确性。
三维荧光录井技术在胜利油田油质判识中的应用
燕子杰, 滕玉明, 何道勇
2008, 22(01): 34-36+15.
摘要(54) PDF(182)
摘要:
三维荧光录井技术由于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检测上限、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的任选性、更多的图谱表现形式和更丰富的参数信息等特征,较好的弥补了二维荧光录井技术的一些缺陷和不足。通过对三维荧光录井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初步应用,掌握了三维荧光录井技术的技术原理及技术特点。通过大量的三维荧光分析数据与试油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建立了利用最佳激发波长、最佳发射波长、油性指数等三维荧光分析参数评价原油性质的标准,同时也总结了不同的原油性质具有不同谱图形态特征,并在胜利油田的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应用结果表明三维荧光技术在判识原油性质方面,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基于逐步回归分析的孔隙度预测方法
顾伟欣, 周红
2008, 22(01): 37-39.
摘要(48) PDF(604)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区块宁东2、3井区延安组储层属低孔低渗储层,研究发现,利用常规方法预测的储层孔隙度与岩心孔隙度对比,误差较大。利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以SPSS软件为平台,充分利用岩心物性资料,建立了岩心孔隙度与三孔隙度测井数据关系模型。研究证明,利用此方法预测孔隙度比常规方法计算得到的孔隙度精确度要高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碳酸盐岩地层的测井岩性剖面研究
李功强, 张国成, 李保华
2008, 22(01): 40-43.
摘要(54) PDF(261)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气藏是低孔、低渗气藏,储层埋藏深度较大。由于缺乏地震资料,但测井资料相对丰富,因此测井资料是其储层精细分析与评价的重要手段。在综合分析研究区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岩性交会等各种储层研究的实验和技术,建立了研究区下古界标准井测井岩性剖面,可以快速准确识别岩性。
欢迎订阅《石油地质与工程》杂志
2008, 22(01): 17-17.
摘要(39) PDF(22)
摘要:
<正>《石油地质与工程》杂志创刊于1987年,是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主管、河南油田分公司和河南省石油学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类期刊,标准刊号:CN41-1388/TE,ISSNl673-8217。《石油地质与工程》是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中石化集团公司优秀科技期刊、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石油地质与工程》主
下期主要文章预告
2008, 22(01): 57-57.
摘要(40) PDF(8)
摘要:
<正>~~
三江盆地和敦化盆地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于明德
2008, 22(01): 64-64.
摘要(51) PDF(164)
摘要:
<正>近日,由河南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完成的《三江盆地和敦化盆地地质综合研究与2008年度勘探部署建议》、《敦化盆地北部凹陷敦参1井地质评价》以及《敦化盆地生油条件研究》等3个科研项目顺利通过中石化勘探北方分公司验收,并得到了相关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研究认为,三江盆地和敦化盆地均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油田开发
成熟油田二次开发理论与实践——以海外河油田新海27块为例
许宁
2008, 22(01): 44-47+51+15.
摘要(57) PDF(191)
摘要:
成熟油田,即至少经历过传统一次采油或正在经历一次采油效果较差,在现开采务件下难以达到标定采收率或有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潜力的油田。二次开发就是通过改变井型、重新组合井型、改变驱替介质、驱替方式等,有针对性的解决油藏现有开发层系、井网、井型或开采方式的不适应问题,进一步提高老油田采收率。二次开发实施的基础是精细油藏描述和潜力评价,目标是提高采收率,成功的关键是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应用和推广。二次开发可分为优化注水注汽、井网调整和转换开采方式三种类型。以海外河油田新海27块为例,论述了二次开发的工作流程,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厚油层内隔夹层研究
窦松江, 季岭, 王海波, 张胜斌, 周杰
2008, 22(01): 48-51+15.
摘要(54) PDF(627)
摘要:
对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巨厚砂岩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开发动态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本区主要发育有泥质隔夹层、钙质砂岩隔夹层和钙质砂砾岩隔夹层,利用泥质含量、声波时差及电阻率的交汇图,建立了隔夹层识别模式,开展了对全区隔夹层的识别,把研究区隔夹层分为稳定隔夹层、次稳定隔夹层和不稳定隔夹层等三种类型,分析了各类隔夹层在注水开发中的作用及影响,并为该类油藏制定合理调整方案提供了依据。
西峰油田长8低渗储层注水困难的室内实验研究
郭艳萍, 陈松, 郭庆
2008, 22(01): 52-54.
摘要(50) PDF(273)
摘要:
针对西峰油田长8特低渗储层注水井注水效果不好,欠注严重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体积流量评价实验、岩心X衍射分析、地层水杂质及地层驱出物X衍射分析和地层注入水(加药水)的水质分析等项室内静态和动态实验,初步确定西峰油田注水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岩心中的粘土含量较高,遇水膨胀和一些胶结不实的非粘土颗粒,在流体的作用下发生运移,堵塞了孔喉。该实验研究为西峰油田今后注水开发过程中的降压增注和制定相应的开发技术对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低渗透油藏不稳定渗流注水见效时间与井距的关系
修乃岭, 熊伟, 高树生, 翟诚, 孙玉平, 王学武
2008, 22(01): 55-57+15-16.
摘要(62) PDF(559)
摘要:
用常规的压力传播的公式计算低渗透油田注水见效时间,通常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低渗透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并且在不稳定渗流时,流体流动边界不断变化。针对低渗透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特点.以具有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公式为基础,利用油藏压力分布近似表达式,研究了低渗透油田不稳定渗流压力分布特征;根据物质平衡原理,求出了低渗透油田注水见效时间与注采井距的关系。低渗透油田压力传播时间与压力梯度密切相关,注水见效时间与启动压力梯度成直线关系。该方法推出的注水见效时间的公式,为油田预测注水见效时间和确定合理井距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大庆油田萨零组粉砂岩储层敏感性研究
郭艳东, 赵英杰, 李治平
2008, 22(01): 58-60+16.
摘要(64) PDF(319)
摘要:
大庆油田粉砂岩储层呈现低孔、低渗的特征,容易受到敏感性的损害。对大庆油田粉砂岩储层按照敏感性评价标准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类储层压力敏感性中等偏弱,围压对渗透率损害率43.2%,随围压降低渗透率恢复性好,恢复率从70%到95%。这类储层没有速敏性或很弱,盐敏性明显,程度中等偏弱,临界矿化度1800mg/L。水敏程度中等偏强,水敏指数56%。研究结果对油田的注水开发很有意义。
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分层注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探讨
张善平
2008, 22(01): 61-64.
摘要(45) PDF(171)
摘要:
聚合物驱分层注入技术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笼统注聚井存在注入剖面不均匀、层间矛盾突出、中低渗透层得不到有效动用等影响聚驱开发效果的问题。为此,在聚合物驱的过程中对层间矛盾突出的注入井采取分层注聚措施,目前已有302口注入井分层注聚,占总数的37.6%。实际结果表明,分层注聚对聚合物驱最终采收率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受到油层适应性与分层注入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生产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处于不同注聚阶段的分层注聚井的油层动用状况、动态变化特征及生产问题的分析,阐述了分层井的选井原则及分层时机,分析了目前分层注入工艺的适应性与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聚合物分层注入技术提供了依据。
凝析气藏油气体系相态测试与拟合
刘长林, 张茂林, 梅海燕, 刘颖
2008, 22(01): 65-68+16.
摘要(51) PDF(465)
摘要:
凝析气藏是经济价值很高的特殊类型气藏。凝析气藏的开发与其油气体系的相态特征密切相关,其相态特征直接关系到开发阶段的划分,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油、气井的正常生产开发指标预测等。文章通过实例介绍了凝析气藏油气体系PVT分析的测试、拟合以及流体类型判别方法。
大庆萨中南一区钻关恢复期浅调剖的实践与认识
王晓艳
2008, 22(01): 69-71.
摘要(40) PDF(125)
摘要:
通过对大庆萨中开发区南一区乙块钻关区部分注水井采取化学浅调剖技术,摸索出钻关恢复期的最佳调剖时间为在恢复期的第一阶段采用化学浅调剖措施,控制含水上升效果最好。前期浅调剖对于缓解钻关恢复期产量递减,调整注水结构,动用低含水低产油层,减缓层间、层内矛盾效果相当明显。浅调剖控制钻关后含水上升先导性试验对同类油田改善开发效果有借鉴意义,可推广应用。
石油工程
自然曲线法测斜计算中的数值方法
鲁港, 鲍继红
2008, 22(01): 72-74.
摘要(61) PDF(123)
摘要:
在井眼轨道计算中,自然曲线法具有比最小曲率法和圆柱螺线法更好的计算精度,但是计算公式复杂,逻辑判断条件多,容易出现影响数值计算稳定性和精度等问题。推导出了自然曲线法的一组等价计算公式,具有比较简单的表达形式,特别适合于计算机上数值计算,提高数值计算过程的稳定性和计算精度。还对自然曲线井眼轨迹的平均井眼曲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数值积分计算方法,实际算例表明,数值积分法计算出的平均井眼曲率比其他两种方法能更准确反映井眼弯曲情况。
地应力对垂直裂缝高度的影响及缝高控制技术研究
宋毅, 伊向艺, 卢渊
2008, 22(01): 75-77+81+16.
摘要(51) PDF(810)
摘要:
地应力是影响垂直裂缝高度最重要的因素,理想的裂缝高度等于目的层的厚度,裂缝在垂向上过度延伸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地应力与裂缝高度的关系、裂缝垂向过度延伸的影响、目的层与邻近地层最小水平主应力的关系、裂缝高度控制的对象及缝高控制工艺技术,对压裂设计和现场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水平井分级压裂优化设计软件研制及应用
曾凡辉, 郭建春, 赵金洲, 赖未蓉, 徐小辉
2008, 22(01): 78-81.
摘要(80) PDF(584)
摘要:
为了提高水平井压裂效果的成功率和有效率,针对水平井分级压裂的特点。综合裂缝拟三维延伸模型、支撑剂运移模型、水平井压后产能预测模型、起裂压力预测模型、温度预测模型,通过引入NPV评价方法优选裂缝参数,编制了水平井分级压裂优化设计软件。该软件可以分析多裂缝条数下不同裂缝条数、裂缝长度、裂缝导流能力、裂缝间距组合参数的NPV值,通过选择最优的裂缝参数组合和设计出需要的施工泵序,为选择合适的压裂材料和设备提供依据。通过对压裂水平井的实例,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表明了本软件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欠平衡钻井技术在龙深1井中的应用
李晓亮, 刘伟, 李丽, 周建平, 黄敏
2008, 22(01): 82-83+86.
摘要(68) PDF(139)
摘要:
龙深1井是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在龙门山前缘逆掩推覆构造带大园包构造高点上布置的第一口预探井,钻探目的是了解大园包构造含油气情况,该井的钻探存在无邻井资料借鉴、地层可钻性差、钻井深度大、施工难度大的情况。通过优化井身结构、钻具组合、欠压值及井口装置.采用欠平衡钻井技术,取得了良好的钻井效果。
酸化预处理降低地层破裂压力技术研究及应用
王云刚, 胡永全, 赵金洲
2008, 22(01): 84-86.
摘要(66) PDF(263)
摘要:
目前所钻的井越来越深,地层破裂压力越来越高,施工难度越来越大,在现有地面施工设备条件下,如何降低地层破裂压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室内实验模拟了酸化顸处理技术降低地层破裂压力的机理,并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岩心注酸前后力学结构的变化情况,且根据注酸前后测得的岩心力学参数值,定量计算了不同酸液及酸量降低地层破裂压力的程度。ZJ-X井现场成功应用说明,酸化预处理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地层破裂压力。
高温高压压裂工艺管柱的研制及在河南油田的应用
刘苓, 刘生, 刘春晓, 胡定堂, 李宏丽, 王培云
2008, 22(01): 87-88+91.
摘要(68) PDF(155)
摘要:
针对传统封隔器在深井、超深井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大型压裂施工时存在胶筒耐温、耐压较差,坐封、解封不可靠的问题,河南油田研制了高温高压压裂工艺管柱注管柱。该管柱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耐温150℃,耐压差70MPa。截至目前,高温高压压裂工艺管拄在河南油田已进行300余井次的现场试验和应用,最大下入井深为3542m,一次工艺成功率达到93.9%。
焦-汤系数的优化计算及在高压气井节流生产中的应用
龚科, 梁中红
2008, 22(01): 89-91.
摘要(60) PDF(250)
摘要:
在焦-汤节流效应系数经验公式的基础上,结合川东北采气井的生产数据,推导出了适合该地区特点的计算公式,该公式简化了计算参数的选取和优化了系数,提高了计算精度,对生产现场高温高压天然气的节流效应计算、节流级数的选择和水合物防止措施的选取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水平井酸化伤害特征研究
李年银, 赵立强, 张倩, 王亚娟, 刘平礼
2008, 22(01): 92-94+97+16.
摘要(49) PDF(528)
摘要:
水平井酸化伤害机理与垂直井有显著差异。从水平井中的流动机理出发,分析了水平井的伤害特征,伤害程度的大小采用表皮系数来表征。对两种不同的水平井表皮系数计算模型进行了描述,并采用实例计算对比分析两种模型的差异性。对比结果显示,Furui-Zhu-Hill模型预测的表皮系数较Frick-Economides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文章还对水平井段长度及各向异性系数对水平井表皮系数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
温度和密度对高密度钻井液流变性的影响
郭靖, 李天太, 张喜凤, 郭必虎
2008, 22(01): 95-97.
摘要(39) PDF(468)
摘要:
高密度钻井液流变性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种,其中温度和密度变化的影响最为常见。通过实验进行研究,分析了密度不变温度变化和温度不变密度变化条件下三类高密度钻井液的流变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低高密度和高密度钻井液的粘度受温度和钻井液密度控制明显,其变化所引起的规律性极强;中高密度钻井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粘度变化不定,钻井液流变性影响因素复杂。
稠油综合防砂技术及在欢西油田的应用
桂烈亭
2008, 22(01): 98-100.
摘要(73) PDF(108)
摘要:
针对欢西油田稠油地质条件复杂、油层胶结疏松、出砂量大、常规机械防砂和化学防砂有效期短的防砂难题,提出了综合防砂技术,该技术是先根据地层砂直径确定使用筛管类型,再把割缝筛管或席型网筛管下到采油井段,通过筛管将直径0.1 mm以上的砂粒阻挡在环空,形成新的挡砂屏障,直径在0.1 mm以下的砂粒可以自由通过。然后再通过防砂泵将含砂流体排出井筒或沉积在沉砂管内。该技术结合了机械防砂技术和防砂泵排砂技术的两大功能,实现防砂-排砂一体化的双重目的。自2005年在现场进行了大量的应用,防砂效果和增产效果显著,为稠油出砂油藏的高效开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周边脱砂压裂支撑剂的优选
史华
2008, 22(01): 101-103.
摘要(53) PDF(185)
摘要:
周边脱砂压裂是有别于常规加砂压裂的一种特殊压裂工艺方法,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裂缝的正常尺寸.达到造"短宽裂缝"的特殊目的,以满足某些中高渗透油藏压裂改造的特殊需要。调研了周边脱砂压裂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周边脱砂压裂机理和稳定性原理,建立了砂桥的稳定性模型和渗透率模型,为支撑剂的优选建立了理论基础。根据得出的理论设计了支撑剂粒径对砂桥渗透率影响实验和支撑剂强度与导流能力实验,得出了周边脱砂压裂支撑剂优选原则。
含油泥砂资源化处理方法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张刚, 李留仁, 郝瑞芬, 郭晶晶, 王成, 柴细琼
2008, 22(01): 104-106.
摘要(44) PDF(636)
摘要:
含油泥砂是油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富含矿物油的固体废物,对其进行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方法主要有萃取分离技术、热化学洗油技术、热水洗技术、离心处理技术、焦化处理以及热解吸技术等,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了综述和比较,总结出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对影响含油泥砂工业化处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