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梁卫卫, 崔鹏兴, 孙景丽, 丁磊, 龚娟, 杜林徽2017:
鄂尔多斯盆地水磨沟区块长8油层组沉积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12-14+19+125.
|
[2] |
王雪冰, 顾岱鸿, 周晓峰, 吴洁璞, 张稷瑜, 罗超2017:
不同黏土矿物胶结的低渗透储层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对比——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样品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97-100+104+133-134.
|
[3] |
李继宏, 时孜伟, 赵超, 徐智, 刘广林2017: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长9储层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30-33+132.
|
[4] |
刘威, 张春生, 方金, 马雪娟2016:
鄂尔多斯盆地绥靖地区长7油层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37-40+147.
|
[5] |
张占杨, 王东辉, 曹桐生2015:
东胜气田盒2段沉积相研究及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46-48+147.
|
[6] |
Liu Xiaoguang2015: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寒武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14-18+145-146.
|
[7] |
齐亚林, 孙勃, 庞锦莲, 徐智2015:
陇东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有机质组成特征及地质意义,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33-37+146.
|
[8] |
邓南涛, 段昕婷, 杨超, 张庆, 陈义国201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71-74+147.
|
[9] |
袁伟, 周晓星, 武富礼, 赵思远2014:
鄂尔多斯盆地白河区早中侏罗世沉积相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1-4+145.
|
[10] |
齐亚林, 惠潇, 梁艳, 周军太, 刘鑫, 孙勃2014:
平衡深度法恢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过剩压力探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20-22+154.
|
[11] |
贺萍, 王青春, 危宇宁, 刘汝敏2014:
冀中饶阳凹陷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24-26+30+146.
|
[12] |
陈治军, 高怡文, 袁芳政, 焦莉丽, 韩小琴201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油页岩特征及页岩气有利区预测,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15-18+22+5-6.
|
[13] |
郭庆, 申峰, 乔红军, 张军涛, 施里宇2012: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气储层改造技术探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96-98+9.
|
[14] |
沈渭滨, 张林2010:
川口油田川46井区延长组油层沉积相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33-36+6.
|
[15] |
王丽云, 罗顺社, 张敏, 门福信2009:
河北宽城北杖子地区下马岭组沉积相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30-32+35+6.
|
[16] |
孟宪富, 陈堂锁, 洛跃雄, 张金, 张遂, 付玉丽2009:
鄂尔多斯盆地杏河地区长6油组不同微相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20-22+133.
|
[17] |
罗芳, 牟中海, 罗晓兰, 赵振伟2009: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油砂山组混积沉积相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5-8+11+134.
|
[18] |
施琰, 罗顺社, 韩永林, 王海红, 李进步, 罗进雄2007:
鄂尔多斯盆地沿河湾地区长6油层组物源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11-14+9.
|
[19] |
李明娟, 郑和荣, 张海清2006:
济阳坳陷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6-9+9.
|
[20] |
郭耀华2004:
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烃源岩沉积有机相分析及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18, 8-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