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LI Ming2019:
双河油田泡沫复合驱数值模拟研究方法,
石油地质与工程, 33, 73-76.
|
[2] |
姜建伟, 郭恩常, 王中华, 翟明群, 曹雪佳, 张秀华2011:
双河油田提高非主力层动用挖潜技术对策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87-88+114+8.
|
[3] |
李洪生, 钟玉龙, 梁杨, 白新潮, 王艳霞, 张连锋2010:
双河油田北块Ⅰ5、Ⅱ1-3层系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54-57+7.
|
[4] |
曲剑, 安靖, 乔荣娜, 周传迅, 赵秀清2010:
河南油田基岩储层试井分析方法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94-96+9.
|
[5] |
金娟2009:
双河油田Ⅷ-Ⅸ油组合理井网密度优选,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65-68+136.
|
[6] |
张小静, 崔英, 卢玉灵, 李艳欣, 杨德育, 吴保国2009:
双河油田Ⅵ油组强水淹层潜力评价及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49-52+6.
|
[7] |
王彦2008:
双河油田提高注水系统效率实践,
石油地质与工程, 22, 95-96+100+12.
|
[8] |
刘军锋, 郭海敏, 戴家才2006:
水平井油水两相产液剖面解释方法探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43-45+11.
|
[9] |
敬国超, 陈程2005:
高含水后期双河油田开发地质工作方向,
石油地质与工程, 19, 20-23+26-98.
|
[10] |
汪绍卫, 彭超, 汪成芳2005:
江汉盆地盐间非砂岩储层特征及测井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19, 31-34+114-115.
|
[11] |
王铭方, 付荣泉, 牛青, 王惠卫, 谷春雷, 黄夏阳2004:
双河油田特高含水后期存水率与水驱指数变化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8, 31-32.
|
[12] |
陆建林, 张纪畅, 倪明镜, 李国强2003:
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潜力分析——以双河油田437块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17, 19-20+8.
|
[13] |
孙凤华, 王振平, 曲直, 王运通2003:
泌阳凹陷双河油田油层识别标准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7, 12-13.
|
[14] |
王纪云, 姚惠琴, 彭江, 海玉芝, 韩杰, 王恺2003:
双河油田注入污水悬浮物储层伤害实验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17, 36-38+7.
|
[15] |
刘红欣2003:
双河油田非主力油层挖潜实践与认识,
石油地质与工程, 17, 24-26.
|
[16] |
陈程, 王秀兰, 卢栋, 卢晓鸥2001:
双河油田储层渗流单元分析及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15, 15-18+60.
|
[17] |
代亚竑, 董文龙, 李超, 陈祖华, 李广超, 卢小鸥2001:
双河油田周期注水矿场试验,
石油地质与工程, 15, 29-31+39-62.
|
[18] |
孙来喜, 徐学品, 高凤珍, 孙建平, 柏红霞, 朱军2001:
双河油田不同渗透性储层含水上升规律及挖潜,
石油地质与工程, 15, 23-25+2.
|
[19] |
李庆明, 陈程, 刘丽娜, 鲁国甫, 刘焕正, 尹太举1999:
双河油田扇三角洲前缘储层建筑结构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13, 14-19+59.
|
[20] |
刘丽娜, 李广超, 代亚宏, 王顺云, 王秀兰, 费永涛1999:
双河油田Ⅳ4层系高含水期周期注水数值模拟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3, 17-1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