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HAN Yong, XU Hao2020:
塔河油田于奇地区断裂体系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7-12.
|
[2] |
JIN Yanlin, WANG Jinzhu2020:
塔河油田T738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及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7-11.
|
[3] |
CHANG Qi, GENG Tian2020: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不同开发阶段井网构建,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64-68.
|
[4] |
田亮, 李佳玲, 袁飞宇, 李成刚2018: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定量化注水技术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86-89+124-125.
|
[5] |
刘享, 伊向艺, 李丹, 王彦龙, 问晓勇2017:
塔河油田碎屑岩储层敏感性实验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94-97+133.
|
[6] |
WANG Jinfeng2017:
塔河油田缝洞型储层中洞穴充填程度半定量化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44-47+132.
|
[7] |
Fang Haoqing2015:
塔河油田后置砂酸压技术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113-115+149.
|
[8] |
印婷, 丁辉, 张浩, 梁利侠, 高亚宾2015:
塔河9区奥陶系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71-74+148.
|
[9] |
罗娟, 吴锋, 龙喜彬2015: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含水变化预测模型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87-89+93+148.
|
[10] |
解慧, 李璐, 杨占红, 陈勇, 谭涛2015: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氮气影响因素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134-135+138+158.
|
[11] |
赵兵, 王洋2014:
TP区裂缝孔洞型碳酸岩储层复合改造技术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109-111+149-150.
|
[12] |
吴永超, 黄广涛, 胡向阳, 刘中春2014: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74-77+148.
|
[13] |
谢昕翰, 闫长辉, 赖思宇, 何冠华, 罗佼2013:
塔河六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井间连通性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103-105.
|
[14] |
王宏伟, 梁护战2011:
塔河油田超大规模酸压工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102-103+106+9.
|
[15] |
段艳秋2011:
塔河油田托甫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体地质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13-17+4.
|
[16] |
宋化明, 刘建军2011:
塔河油田四区缝洞性油藏缝洞单元划分方法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61-64+7.
|
[17] |
肖梦华, 曹阳, 张小波, 刘伟伟2010:
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31-33+140.
|
[18] |
郭春华, 康志宏2007:
分流方程在塔河缝洞型油藏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52-53+15.
|
[19] |
伍文明, 康志宏, 赵新法, 柴君良2007:
塔河油田六区鹰山组缝洞型储层测井识别,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37-39+13.
|
[20] |
杨顺辉, 娄新春, 张素红2006:
塔河油田超深井稠油采油工艺评价与优选,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65-6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