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ZHANG Ying, SUN Lidong, YIN Changhai, LIU Chao, SUN Youhai, LIU Qinghui2020:
双城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1-6.
|
[2] |
HUANG Shuaibo2020:
焉耆盆地四十里城地区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28-32+38.
|
[3] |
吴育平, 孙卫, 魏驰, 吕可2018:
姬塬地区长6储层成岩作用及有利成岩相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19-23+122.
|
[4] |
薛辉, 肖博雅, 雍杰, 焦素丽, 徐乐, 窦连彬2018:
廊固凹陷WX0井区沙四段储层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54-58+124.
|
[5] |
张帆, 孙卫, 王斌, 马淼, 张茜, 户彬2017: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_3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1-6+131.
|
[6] |
孟子圆, 孙卫, 任大忠, 刘登科, 李冠男2017:
鄂尔多斯盆地吴定地区长6段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26-30+126.
|
[7] |
侯娟, 李秋博, 邓晓梅, 常大宇, 张茹2017:
伊川盆地上三叠统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41-44+49+127.
|
[8] |
LIN Xin2017:
玉北地区鹰山组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12-16+131.
|
[9] |
魏晓娥, 孙卫, 霍磊, 明红霞, 盛军, 曹雷2016:
姬塬油田长2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及其对物性的影响,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45-50+128.
|
[10] |
吴凤, 田飞, 段昕婷, 邓南涛, 李广涛201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探区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50-53+146.
|
[11] |
陈保柱, 于海波, 于喜通, 揣媛媛, 于娅2014:
莱州湾凹陷垦利6-A构造深部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33-36+146.
|
[12] |
文琴, 张雄华, 梁宇, 张扬, 玉苏甫, 黄海香2011:
南美西部典型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及石油地质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27-32+6.
|
[13] |
付兆辉, 秦伟军, 李敏2011:
渤海湾盆地垦东凸起构造演化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7-10+14+5.
|
[14] |
王威, 盘昌林, 岳全玲2011:
川东北元坝地区自流井组珍珠冲段致密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10-12+5+4.
|
[15] |
熊歆睿, 王洪辉, 周波, 宋俊玲, 张兴2011:
古城油田B区核三段主力油层储层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9-11+5.
|
[16] |
杨东兴, 尹太举, 戴胜群, 易小会2009:
下寺湾油田长2油组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25-27+31+2.
|
[17] |
文慧俭, 马世忠, 刘忠宝, 刘广林2008:
吉林红岗北地区泉头组岩性油藏储层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2, 14-17+9-10.
|
[18] |
张艳飞, 杨子荣, 滕宝胜2007:
辽河西部凹陷东侧冷35井区沙三段储层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14-17+9-10.
|
[19] |
邵彦蕊, 胡明毅, 胡忠贵, 刘满仓2006:
川西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13-16+9-10.
|
[20] |
谭开俊, 吕锡敏, 吴青鹏, 牟中海, 彭军2005:
砂西区块下干柴沟组下段储集层成岩作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19, 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