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HUANG Shuaibo2020:
焉耆盆地四十里城地区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28-32+38.
|
[2] |
DU Zongfei, GAO Hongcan, ZHENG Rongcai2019:
渝南关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33, 1-4.
|
[3] |
张帆, 孙卫, 王斌, 马淼, 张茜, 户彬2017: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_3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1-6+131.
|
[4] |
LIN Xin2017:
玉北地区鹰山组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12-16+131.
|
[5] |
王延鹏, 朱珍玉, 任宵宇, 王地2016:
伊川凹陷上三叠统油气储层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36-38+147.
|
[6] |
魏晓娥, 孙卫, 霍磊, 明红霞, 盛军, 曹雷2016:
姬塬油田长2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及其对物性的影响,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45-50+128.
|
[7] |
Zhang Jinjin2016:
超低渗储层孔隙演化特征及孔隙度计算——以鄂尔多斯盆地吴仓堡油区长6段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56-59+148-149.
|
[8] |
陈保柱, 于海波, 于喜通, 揣媛媛, 于娅2014:
莱州湾凹陷垦利6-A构造深部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33-36+146.
|
[9] |
代金友, 李建霆, 赵晨晖, 杨大有2014:
长岭气田登娄库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29-32+143.
|
[10] |
蒋学锋, 梁国进, 冯小科, 伍虹宇, 任书方, 黄国昌2013:
伊川盆地三叠系致密地层钻井取心技术,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105-107+141.
|
[11] |
严永新2013:
伊川盆地屯1井区三叠系致密砂岩气藏特征及成藏条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19-22+138.
|
[12] |
郭双亭, 何明喜, 周建文, 杜建波, 曹建康, 谢其锋2008:
安徽望江—潜山盆地碎屑岩储层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2, 23-26+9-10.
|
[13] |
田继军, 姜在兴, 陈振林, 陈志勇2007:
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砂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1-4+9.
|
[14] |
柯小平, 龙玉梅, 付春华, 欧风平2006:
盐湖沉积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演化模式——以马王庙油田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13-16+5.
|
[15] |
邵彦蕊, 胡明毅, 胡忠贵, 刘满仓2006:
川西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13-16+9-10.
|
[16] |
谭开俊, 吕锡敏, 吴青鹏, 牟中海, 彭军2005:
砂西区块下干柴沟组下段储集层成岩作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19, 1-3+1.
|
[17] |
康健, 吴应川, 魏荷花2000:
文东深层低渗油藏成岩作用及成岩相模式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4, 5-7+14-60.
|
[18] |
Huang Changchum, Hu Bin1998:
济源上三叠统含煤含油地层中的痕迹组构,
石油地质与工程, 12, 5-7+57.
|
[19] |
郑求根, 张育民, 赵德勇, 刘志勤, 彭国力1998:
豫西地区构造演化与上三叠统地层保存和分布,
石油地质与工程, 12, 6-10+59.
|
[20] |
齐中山, 廖刃, 马义忠, 薛昌荣1997:
伊川盆地二维地震资料处理,
石油地质与工程, 11, 13-16+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