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OUYANG Siqi, MENG Ziyuan2019:
特低-超低渗储层微观水驱油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6、长8段储层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3, 62-67.
|
[2] |
王雪冰, 顾岱鸿, 周晓峰, 吴洁璞, 张稷瑜, 罗超2017:
不同黏土矿物胶结的低渗透储层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对比——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样品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97-100+104+133-134.
|
[3] |
周钰桐, 杨昭, 李传琳2017:
马岭地区长8油层组低渗透储层孔喉微观结构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70-73+133.
|
[4] |
陈晓微, 李明松2014:
七棵树油田低渗透储层改善注水效果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87-89+156.
|
[5] |
党建锋, 郭建设, 武月旺, 危建新2012:
鲁克沁稠油层内分压技术研究与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103-106+162.
|
[6] |
李爱青2012:
反褶积方法在河南油田低渗透油藏试井解释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126-128+10.
|
[7] |
欧阳传湘, 张昕, 承宁, 刘杨2011:
低渗透储层气测与液测应力敏感性试验对比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128-130+10.
|
[8] |
付育武, 马飞, 杨逸, 宋燕高2011:
致密砂砾岩气藏储层改造关键技术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134-136+146.
|
[9] |
龚银忠, 胡书奎, 沈祖吉, 施木喜, 赵天富, 李红茹2010:
安棚深层系储层裂缝对开发的影响及对策,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76-79+144.
|
[10] |
何茂秀, 高保国, 王玲, 李华玲, 曹意中, 秦毅2010:
压裂技术在渤南油田低渗透储层改造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98-100+103+142-143.
|
[11] |
赵社强2009:
中原油田文33块沙三地层压裂改造技术,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93-96+8.
|
[12] |
张持坤2009:
朝阳沟油田低渗透储层综合定量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78-80+8.
|
[13] |
何贤科2007:
确定低渗透储层启动压力梯度的新方法,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80-81+84+14.
|
[14] |
胡景宏, 李勇明, 赵金洲, 邓燕, 陈志军2006:
压裂水平缝油井产能数值模拟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34-36+10.
|
[15] |
李勇明, 郭建春, 赵金洲, 雷建永2005: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压裂气井产能数值模拟,
石油地质与工程, 19, 32-34+99.
|
[16] |
郑敏, 毛立华, 付洁, 宋国英2005:
低渗透储层综合分类评价——以濮城油田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19, 11-13+5.
|
[17] |
姜春堂, 杨兆中2003:
水力压裂产能预测三维三相三重介质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石油地质与工程, 17, 35-37+7.
|
[18] |
冯彩琴, 林景禹, 刘喜杰, 张宏2002:
安棚油田部分井低砂比砂堵原因及对策,
石油地质与工程, 16, 49-50+1.
|
[19] |
Wang Chuanliang1997:
定量估测测试层压裂产能的方法探讨,
石油地质与工程, 11, 16-19+59.
|
[20] |
凌建军, 王远明, 王书林, 王珏1996:
水平压裂辅助蒸汽驱开采稠油油藏的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0, 30-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