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ZHENG Jianjun2020:
渤海A油田出砂实验及应用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95-98+104.
|
[2] |
GAN Wenjun2019:
特低渗小断块油藏流场调整实践与认识——以东北分公司油田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3, 58-61.
|
[3] |
赵栋, 魏小龙, 李耀龙, 袁义东2017:
鄂尔多斯盆地R地区长6储层成岩演化与孔隙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34-38+132.
|
[4] |
Zhao Lijun2014:
水平井水平段长度优化设计与实践,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110-112+149.
|
[5] |
梁毅, 石海霞, 魏韦, 赵春, 樊松2014:
安塞油田中高含水期剩余油有效动用技术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80-82+145.
|
[6] |
罗庆梅, 郭亮, 马延风, 李斌2013:
安塞油田提高水平井单井产能技术探索,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62-64+140.
|
[7] |
司玉梅, 刘洪涛, 张艳丽, 先花, 查旋, 文梦琼2013:
赵凹油田泌304井区浅层系储层敏感性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128-130+142.
|
[8] |
周思宾, 白玲2012:
镇泾油田长8超低渗油藏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110-112+9.
|
[9] |
李新春, 王小军, 刘渊, 周文军, 王浪波, 冯春艳2012:
安塞特低渗透油田井间电位剩余油监测适应性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127-129+10.
|
[10] |
刘建英, 张航州, 侯军刚, 张蓓, 董昭, 怀海宁2011:
安塞特低渗透油藏微生物驱油矿场试验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115-117+121+146.
|
[11] |
李涛, 冯三强, 吴涛, 曲春霞, 王进, 杨卫国2011:
安塞油田高52井区长10_1储层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20-23+142.
|
[12] |
邓杰, 李彦婧, 梁立平, 查理2011: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张韩地区长2储层敏感性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64-66+136.
|
[13] |
许永涛, 朱玉双, 张洪军, 张欢, 何奉鹏2011:
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储层特征及孔渗特性控制因素,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25-28+5-6.
|
[14] |
李莲明, 李治平, 车艳2010:
一种计算地层压力下降岩石压缩系数新方法,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94-97+143.
|
[15] |
孟宪富, 陈堂锁, 洛跃雄, 张金, 张遂, 付玉丽2009:
鄂尔多斯盆地杏河地区长6油组不同微相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20-22+133.
|
[16] |
关春燕2009:
太平屯油田油层保护技术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105-106+8.
|
[17] |
达引朋, 李志航, 姚百胜, 杨博丽, 王玲, 黄超2008:
安塞油田中高含水期油井重复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2, 74-76+12.
|
[18] |
李相明, 黎成, 洛跃雄2007:
安塞油田塞431井区长2油层沉积微相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11-13+9.
|
[19] |
方帆, 李相明2007:
八面河油田面120区沙三段储层孔隙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18-20+7-8.
|
[20] |
王勇毅, 石磊2003:
油气储层敏感性伤害机理识别方法及应用实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17, 54-5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