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DING Yan2019:
濮城油田低渗高压注水油藏转CO_2驱技术及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33, 73-76.
|
[2] |
姚君波, 袁立, 崔龙涛, 何芬, 陈存良2018:
应用聚类分析和数值模拟技术处理渗透率方法,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99-102+125.
|
[3] |
王贤君, 王维, 张玉广, 尚立涛, 张明慧, 张瑞2018:
低渗透储层缝内暂堵多分支缝压裂技术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111-113+126.
|
[4] |
周钰桐, 杨昭, 李传琳2017:
马岭地区长8油层组低渗透储层孔喉微观结构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70-73+133.
|
[5] |
王雪冰, 顾岱鸿, 周晓峰, 吴洁璞, 张稷瑜, 罗超2017:
不同黏土矿物胶结的低渗透储层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对比——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样品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97-100+104+133-134.
|
[6] |
Yu Zhongyou2014:
油田开发中层系合理性的评价方法——以胜利油田某稠油油藏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60-61+65+147.
|
[7] |
陈晓微, 李明松2014:
七棵树油田低渗透储层改善注水效果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87-89+156.
|
[8] |
李爱青2012:
反褶积方法在河南油田低渗透油藏试井解释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126-128+10.
|
[9] |
欧阳传湘, 张昕, 承宁, 刘杨2011:
低渗透储层气测与液测应力敏感性试验对比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128-130+10.
|
[10] |
何茂秀, 高保国, 王玲, 李华玲, 曹意中, 秦毅2010:
压裂技术在渤南油田低渗透储层改造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98-100+103+142-143.
|
[11] |
刘亚军, 宫利忠, 殷艳芳2009:
启动压力测定对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61-63+135.
|
[12] |
张持坤2009:
朝阳沟油田低渗透储层综合定量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78-80+8.
|
[13] |
何贤科2007:
确定低渗透储层启动压力梯度的新方法,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80-81+84+14.
|
[14] |
肖亮, 梁晓东, 林雨静2007:
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评价新方法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53-55+11.
|
[15] |
郑卫宏, 马香丽, 宋洪峰, 南国立, 钱伟平, 姚庆君2007:
“2+3”组合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濮城低渗油藏的研究与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69-72+14.
|
[16] |
刘鹏飞, 韦勇, 赵立强, 刘平礼, 屈静, 杨亚东2006:
近井带渗透率变化的几种模型讨论,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66-67+11.
|
[17] |
王纪云, 姚惠琴, 彭江, 海玉芝, 韩杰, 王恺2003:
双河油田注入污水悬浮物储层伤害实验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17, 36-38+7.
|
[18] |
蔡军, 冯文彦, 赵伟森, 成捷2002:
CMR和FMI测井在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16, 17-19+3.
|
[19] |
马力, 郑艳辉2002: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木头油田储层孔隙度渗透率,
石油地质与工程, 16, 15-17+2.
|
[20] |
孙来喜, 徐学品, 高凤珍, 孙建平, 柏红霞, 朱军2001:
双河油田不同渗透性储层含水上升规律及挖潜,
石油地质与工程, 15, 23-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