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3-8217 CN 41-1388/TE
主管: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焉耆盆地四十里城地区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

HUANG Shuaibo

黄帅博. 2020: 焉耆盆地四十里城地区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02): 28-32+38.
引用本文: 黄帅博. 2020: 焉耆盆地四十里城地区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02): 28-32+38.
HUANG Shuaibo. 2020: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pore evolution in Sishilicheng area of Yanqi basin. 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34(02): 28-32+38.
Citation: HUANG Shuaibo. 2020: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pore evolution in Sishilicheng area of Yanqi basin. 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34(02): 28-32+38.

焉耆盆地四十里城地区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

基金项目: 

中国石化股份公司科研项目“焉耆盆地成藏条件再认识及勘探新领域研究”(P16085)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pore evolution in Sishilicheng area of Yanqi basin

  • 摘要: 以焉耆盆地四十里城地区为例,在储层岩石学、成岩作用、物性及孔隙结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盆地的构造–沉积–热演化模式,建立砂岩孔隙度演化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四十里城地区储层原始孔隙度为35.00%,压实作用导致孔隙度损失24.50%,胶结作用致使孔隙度损失2.80%。在早成岩期结束时,对于孔隙体系连通性好的储层,由于次生孔隙的形成以及被油气充注,最终保存的孔隙度约为12.50%;对于孔隙体系连通性差的储层,由于既没有形成次生孔隙又没有被油气充注,最终孔隙度仅为7.70%。优质储层与沉积相带统计关系表明,优质储层大部分都分布在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和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 [1]王瑞飞,沈平平,赵良金.深层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度演化定量模型——以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段储集层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38(5):552–559.
    [2]潘高峰,刘震,赵舒,等.砂岩孔隙度演化定量模拟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延长组为例[J].石油学报,2011,32(2):249–256.
    [3]李明刚,禚喜准,陈刚,等.恩平凹陷珠海组储层的孔隙度演化模型[J].石油学报,2009,30(6):862–868.
    [4]潘高峰,刘震,胡晓丹.镇泾长8砂岩古孔隙度恢复方法与应用[J].科技导报,2011,29(3):34–38.
    [5]朱国华.碎屑岩储集层孔隙的形成、演化和预测[J].沉积学报,1992,10(3):114–123.
    [6]金芸芸.焉耆盆地四十里城斜坡带滩坝砂成因探讨及勘探潜力分析[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7,31(3):48–51.
    [7]唐明远,贾永禄,李阳,等.张韩地区长82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7,31(2):65–69.
    [8]郑浚茂,庞明.碎屑储集岩的成岩作用研究[M].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1–6.
    [9]毛亚昆,钟大康,李勇,等.构造挤压背景下深层砂岩压实分异特征——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冲断带白垩系储层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38(6):1 113–1 122.
    [10]赵栋,魏小龙,李耀龙,等.鄂尔多斯盆地R地区长6储层成岩演化与孔隙特征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7,31(1):34–38.
    [11]张福顺,朱允辉,王芙蓉.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埋储层次生孔隙成因机理研究[J].沉积学报,2008,26(3):469–478.
    [12]秦云龙.砂岩储层次生孔隙预测[J].古潜山,1992,14(2):21–28.
    [13]刘新社.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岩性气藏形成机理[D].陕西西安:西北大学,2008.
    [14]于兴河.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228–229.
    [15]唐洪明,王猛,赵峰,等.苏里格气田东区山2段储层致密化主控因素定量分析[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7,7(3):7–14.
    [16]刘小洪.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研究与孔隙成岩演化分析[D].陕西西安:西北大学,2008.
    [17]王琪,史基安,薛莲花,等.碎屑储集岩成岩演化过程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特征[J].沉积学报,1999,17(4):584–590.
    [18]葛云锦,马芳侠.富县地区长8致密储层微观结构及致密化[J].断块油气田,2018,25(3):300–304.
    [19]寿建峰,张惠良,斯春松,等.砂岩动力成岩作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35–41.
    [20]罗静兰,刘小洪,林潼,等.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J].地质学报,2006,80(5):664–673.
    [21]闫建萍,刘池阳,马艳萍.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扶杨油层物性的影响[J].沉积学报,2009,27(2):212–220.
    [22]邹敏,夏东领,庞雯,等.鄂南镇泾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格架与储层质量的关系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9,26(1):80–86.
  • [1] 吴育平, 孙卫, 魏驰, 吕可2018:  姬塬地区长6储层成岩作用及有利成岩相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19-23+122.
    [2] JIN Yunyun2017:  焉耆盆地四十里城斜坡带滩坝砂成因探讨及勘探潜力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48-51+132.
    [3] 张帆, 孙卫, 王斌, 马淼, 张茜, 户彬2017: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_3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1-6+131.
    [4] 孟子圆, 孙卫, 任大忠, 刘登科, 李冠男2017:  鄂尔多斯盆地吴定地区长6段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26-30+126.
    [5] LIN Xin2017:  玉北地区鹰山组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12-16+131.
    [6] 侯娟, 李秋博, 邓晓梅, 常大宇, 张茹2017:  伊川盆地上三叠统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41-44+49+127.
    [7] 魏晓娥, 孙卫, 霍磊, 明红霞, 盛军, 曹雷2016:  姬塬油田长2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及其对物性的影响,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45-50+128.
    [8] Zhang Jinjin2016:  超低渗储层孔隙演化特征及孔隙度计算——以鄂尔多斯盆地吴仓堡油区长6段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56-59+148-149.
    [9] 吴凤, 田飞, 段昕婷, 邓南涛, 李广涛201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探区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50-53+146.
    [10] 代金友, 李建霆, 赵晨晖, 杨大有2014:  长岭气田登娄库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29-32+143.
    [11] 王威, 盘昌林, 岳全玲2011:  川东北元坝地区自流井组珍珠冲段致密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10-12+5+4.
    [12] 杨东兴, 尹太举, 戴胜群, 易小会2009:  下寺湾油田长2油组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25-27+31+2.
    [13] 文慧俭, 马世忠, 刘忠宝, 刘广林2008:  吉林红岗北地区泉头组岩性油藏储层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2, 14-17+9-10.
    [14] 郭双亭, 何明喜, 周建文, 杜建波, 曹建康, 谢其锋2008:  安徽望江—潜山盆地碎屑岩储层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2, 23-26+9-10.
    [15] 田继军, 姜在兴, 陈振林, 陈志勇2007:  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砂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1-4+9.
    [16] 陈磊2006:  焉耆盆地油田水无机地球化学特征及与油气保存的关系,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11-13+107.
    [17] 柯小平, 龙玉梅, 付春华, 欧风平2006:  盐湖沉积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演化模式——以马王庙油田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13-16+5.
    [18] 邵彦蕊, 胡明毅, 胡忠贵, 刘满仓2006:  川西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13-16+9-10.
    [19] 陈文学, 李永林, 赵德力, 田纳新2001:  焉耆盆地构造变形样式及其控油(气)作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15, 1-4+1.
    [20] 霍启华, 黄金山, 赵浩, 朱楠松, 赵冀, 王志刚1999:  焉耆盆地油气相态特征和油气藏类型判别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3, 28-32+6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3
  • HTML全文浏览量:  5
  • PDF下载量:  3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