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3-8217 CN 41-1388/TE
主管: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塔中Ⅰ号气田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连通单元划分方法

范鹏 郑霄 杨文博

范鹏, 郑霄, 杨文博. 2020: 塔中Ⅰ号气田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连通单元划分方法.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05): 12-18.
引用本文: 范鹏, 郑霄, 杨文博. 2020: 塔中Ⅰ号气田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连通单元划分方法.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05): 12-18.
FAN Peng, ZHENG Xiao, YANG Wenbo. 2020: Division methods of connectivity units of reef beach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azhong I gas field. 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34(05): 12-18.
Citation: FAN Peng, ZHENG Xiao, YANG Wenbo. 2020: Division methods of connectivity units of reef beach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azhong I gas field. 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34(05): 12-18.

塔中Ⅰ号气田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连通单元划分方法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范鹏(1987-),男,工程师,现从事基础地质与矿产勘查研究。E-mail:sailingfp@163.com。

  • 中图分类号: TE112.222

Division methods of connectivity units of reef beach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azhong I gas field

  • 摘要: 塔中Ⅰ号气田奥陶系台缘礁滩体储层缝洞系统在空间上由孔、洞、缝叠合复合而成。针对礁滩体储层缝洞系统的复杂性,本文提出动静态结合分析储层缝洞连通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①同一缝洞单元内,沉积相、储层发育层位及深度具有相似性;②地层压力分析是最简易直接的研究方法,属连通性研究的充要条件;③同一缝洞单元的流体性质差异较小,若流体性质差异大,则一定不连通,反向递推则不成立;④井间干扰试井可准确地分析动态连通性和推算单井连通程度;⑤生产测试资料可用于辅助连通单元的划分和验证。通过静态和动态资料研究,塔中Ⅰ号气田共划分了53个缝洞连通单元,其中连通的缝洞系统有3个,沿台缘呈带状分布。
  • 陈志海,马旭杰,黄广涛.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单元划分方法研究——以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主力开发区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28(6):847-855.
    沈朴.埕岛地区中浅层河流相砂体输导性研究——以渤海海域埕岛地区新近系为例[J].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8, 32(1):41-45.
    逯晓喻,黄志龙,陈践发,等.原油中含氮化合物分布特征与储层连通性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自然科学版), 2012,36(4):19-24.
    刘国萍,游瑜春,冯琼.基于频谱成像技术的元坝长兴组生物礁储层连通性研究[J].石油物探, 2017,56(5):746-754.
    孙涛,窦宏恩,邹存友,等.井间动态连通性评价新方法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7,24(2):110-114.
    康志宏,陈琳,鲁新便,等.塔河岩溶型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流体动态连通性研究[J].地学前缘, 2012,19(2):110-119.
    邹威,窦宏恩,秦国省,等.基于电容电阻模型的特高含水油田井间连通性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3(6):49-54.
    王连山,陈军,程汉列.塔中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气油比变化及见水预警[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7,31(2):94-96.
    王任一.基于生产动态数据的井间储层连通性识别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9,40(2):443-450.
    金志勇,刘启鹏,韩东,等.非线性时间序列井间连通性分析方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9, 16(1):75-81.
    王治国,张继成,宋考平,等.应用速率关联度分析井间连通情况[J].特种油气藏,2011,18(3):91-94.
    夏振,张冬梅,康志江,等.基于LMD和高斯估值MLR模型的注采动态连通性评价[J].地质科技情报, 2016, 35(6):230-234.
    赵艳艳.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程度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2(3):68-72.
    喻秋兰,刘斌,刘春志,等.应用聚合物数值模拟方法评价井间动态连通性[J].断块油气田,2017,24(6):827-830.
    金强,田飞,张宏方.塔河油田岩溶型碳酸盐岩缝洞单元综合评价[J].石油实验地质,2015,37(3):272-279.
    王平,潘文庆,李世银,等.利用单井动态判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多缝洞体——以哈拉哈塘油田哈6井区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17,38(3):363-368.
    顾家裕,方辉,蒋凌志.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生物礁的发现及其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4):1-3.
    王振宇,严威,张云峰,等.塔中16-44井区上奥陶统台缘礁滩体沉积特征[J]. 新疆石油地质, 2007, 28(6):681-683.
    徐康,刘光祥,胡文瑄,等.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层序格架内礁滩体发育模式研究[J]. 新疆地质, 2018, 36(1):106-110.
  • [1] GUO Juncan, ZHANG Hui2020:  礁滩型碳酸盐岩储层建模方法研究——以塔中62井区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16-19.
    [2] WU Lifeng, WANG Daoli, HUANG Shuai2019:  “四步法”在岩性油藏砂体连通性研究中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33, 68-72.
    [3] 陈敏政, 戴宗, 唐辉, 潘石坚, 李珙2017:  珠江口盆地L油田礁灰岩孔洞缝型储层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65-68.
    [4] WANG Jinfeng2017:  塔河油田缝洞型储层中洞穴充填程度半定量化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44-47+132.
    [5] 杨娇, 唐放, 赵伟超, 吴雪晴2016:  南海东部M油田K油藏储层连通性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92-94+98.
    [6] 吕坐彬, 霍春亮, 程奇, 文佳涛, 周凤军2016:  动静结合储层定量化表征技术在“双高”油田动态研究中的应用——以渤海J油田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73-76+129.
    [7] 王熊飞, 何晓松, 王祖君, 吕东, 吕海青, 王田野2015:  塔中地区奥陶系礁滩型储层地震反射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61-63+147.
    [8] Zhang Qiushi2013:  流动单元划分在沾化凹陷灰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79-80+84+151.
    [9] 谢昕翰, 闫长辉, 赖思宇, 何冠华, 罗佼2013:  塔河六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井间连通性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103-105.
    [10] 宋化明, 刘建军2011:  塔河油田四区缝洞性油藏缝洞单元划分方法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61-64+7.
    [11] 陈克勇, 段新国, 张永成2010:  长岭1号气田火山岩储层物性参数常规测井解释模型,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56-58+7.
    [12] 吕坐彬, 赵春明, 吴胜和, 童凯军, 马喜娜2010:  五号桩油田桩39井区沙三上段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57-61+143.
    [13] 王一男, 阳孝法, 蔡益栋, 张矿明2010:  塔中Ⅰ号坡折带对塔中隆起北侧礁滩相发育分布的影响,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30-33.
    [14] 金大伟2009:  储层构成单元分析法在碳酸盐岩滩坝储层精细划分对比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56-58.
    [15] 吕新东, 冯文光, 杨宇, 李强2009:  多缝洞系统气水模式动态解释的数值模拟论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59-60.
    [16] 程翠, 何希鹏, 陆亚秋2009:  塔里木盆地塔中南坡奥陶系礁滩储层特征和控制因素,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21-24+3+2.
    [17] 陈培元, 颜其彬, 杨辉廷, 江同文, 冯德芝, 李广梅2009:  塔中Ⅰ号气田62区块上奥陶统储层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23-25.
    [18] 伍文明, 康志宏, 赵新法, 柴君良2007:  塔河油田六区鹰山组缝洞型储层测井识别,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37-39+13.
    [19] 郭春华, 杨宇, 莫振敏, 康志宏2006: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单元概念和研究方法探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34-37+6.
    [20] 邓力健2004:  新场气田致密砂岩储层储渗体差异识别技术, 石油地质与工程, 18, 11-13+75-7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44
  • HTML全文浏览量:  43
  • PDF下载量:  7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2-03
  • 修回日期:  2020-04-29
  • 刊出日期:  2020-12-0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