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3-8217 CN 41-1388/TE
主管: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川西南地区茅口组柱状凹陷异常体分布特征及成因

杨柳 臧殿光 徐宝亮 邓绍强 周跃宗 郭鸿喜

杨柳, 臧殿光, 徐宝亮, 邓绍强, 周跃宗, 郭鸿喜. 2020: 川西南地区茅口组柱状凹陷异常体分布特征及成因.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05): 19-24.
引用本文: 杨柳, 臧殿光, 徐宝亮, 邓绍强, 周跃宗, 郭鸿喜. 2020: 川西南地区茅口组柱状凹陷异常体分布特征及成因.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05): 19-24.
YANG Liu, ZANG Dianguang, XU Baoliang, DENG Shaoqiang, ZHOU Yuezong, GUO Hongxi. 2020: Distribution and origin of the columnar sag anomalies of Maokou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Sichuan basin. 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34(05): 19-24.
Citation: YANG Liu, ZANG Dianguang, XU Baoliang, DENG Shaoqiang, ZHOU Yuezong, GUO Hongxi. 2020: Distribution and origin of the columnar sag anomalies of Maokou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Sichuan basin. 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34(05): 19-24.

川西南地区茅口组柱状凹陷异常体分布特征及成因

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西南油气田天然气上产300亿立方米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6E 060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杨柳(1987-),男,工程师,现从事地震地质资料综合解释。E-mail:359763818@qq.com。

  • 中图分类号: TE111.2

Distribution and origin of the columnar sag anomalies of Maokou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Sichuan basin

  • 摘要: 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相干切片及模型正演,并参考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断溶体”的已有认识,对川西南地区新发现的中二叠统茅口组柱状凹陷异常体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类异常体在川西南地区广泛发育于北东向基底走滑断裂附近,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垂向多组同向轴连续下凹,从茅口组顶部延伸至震旦系基底,相干切片上为环形或似环形特征。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分析,认为此类异常体主要为热液溶蚀成因,兴凯地裂时期形成,于峨眉地裂时期活化的北东向基底走滑断裂是其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对扩大川西南地区勘探领域、增储上产具有一定的意义。
  • 张光荣,张旋,喻颐,等.四川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关键技术——以SN地区茅口组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28(8):1235-1242.
    张健,周刚,张光荣,等.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J].天然气工业,2018,38(1):10-20.
    黄士鹏,江青春,冯庆付,等.川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储集层类型与分布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46(2):281-289.
    贺可强,王滨,杜汝霖.中国北方岩溶塌陷[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152-179.
    李文科,张研,张宝民,等.川中震旦系-二叠系古岩溶塌陷体成因、特征及意义[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 41(5):513-522.
    杨平,丁博钊,范畅,等.四川盆地中部高石梯地区柱状下拉异常体分布特征及成因[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44(3):370-379.
    丁博钊,张光荣,陈康,等.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震旦系岩溶塌陷储集体成因及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7,28(8):1211-1218.
    罗志立.龙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M].四川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高瑞祺,赵政璋.中国油气新区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刘树根,孙玮,罗志立,等.兴凯地裂运动与四川盆地下组合油气勘探[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0(5):511-520.
    罗志立.四川盆地基底结构的新认识[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5(2):85-92.
    刘殊,甯濛,谢刚平.川西坳陷古坳拉槽的地址意义及礁滩相天然气气藏勘探潜力[J].天然气工业,2015,35(7):17-26.
    王运生,金以钟.四川盆地下二叠统白云岩及古岩溶的形成与峨眉地裂运动的关系[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7,24(1):8-16.
    何斌,徐义刚,肖龙,等.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机制及空间展布:来自沉积地层学的新证据[J].地质学报, 2003,77(2):194-202.
    胡明毅,胡忠贵,魏国齐,等.四川盆地茅口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储集层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39(1):45-55.
    向娟,胡明毅,胡忠归,等.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相分析[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25(1):14-19.
    王文飞.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与层序地层特征[J].断块油气田,2015,22(2):154-159.
    徐祖新. 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天然气成因及气源[J].特种油气藏,2019,26(2):16-22.
    焦方正.塔里木盆地顺北特深碳酸盐岩断溶体油气藏发现意义与前景[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 39(2):207-216.
    鲁新便,胡文革,汪彦,等.塔河地区碳酸盐岩断溶体油藏特征与开发实践[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5, 36(3):347-355.
    马乃拜,金圣林,杨瑞召,等.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断溶体地震反射特征与识别[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 54(2):398-403.
    司文朋,薛诗桂,马灵伟,等.顺北走滑断裂-断溶体物理模拟及地震响应特征分析[J].石油物探,2019,58(6):911-919.
    戴晓峰,冯周,王锦芳.川中茅口组岩溶储层地球物理特征及勘探潜力[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7, 52(5):1049-1058.
    陈轩,刘银河,林年添,等.塔中低凸北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其勘探意义[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46(3):436-470.
    徐敏,梁虹.邓绍强,等.川西北JLS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断溶体"地震预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6(11):21-26.
    金晓波. 南川区块断层精细解释研究[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8,8(4):6-10.
    卢志强,王力,杨瑞召,等.基于相干的精细断裂刻画技术在顺北地区的应用[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8, 41(3):20-25.
    陈骁,何青林,冉崎,等.四川盆地二叠系火山岩地震相特征及识别[J].天然气工业,39(2):28-36.
    陆建林,左宗鑫,师政,等.四川盆地西部二叠系火山作用特征与天然气勘探潜力[J].天然气工业,2019,39(2):46-53.
    陈轩,赵文智,刘银河,等.川西南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特征及勘探思路[J].石油学报,2013,34(3):460-466.
    杨雨然,张亚,谢忱,等.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热液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J].岩性油气藏,2019,31(6):44-53.
    江青春,胡素云,汪泽成,等.四川盆地中二叠统中-粗晶白云岩成因[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 35(4):503-510.
    胡昊,许国明,高峰,等.四川盆地西部茅口组多类型储集层成因与启示[J].新疆石油地质,2016,37(5):512-518.
    黄思静,石和,张萌,等.上扬子石炭-二叠纪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演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J].沉积学报, 2001,19(4):481-487.
  • [1] LUO Jing, ZHU Suihui, ZHANG Yan, ZHANG Chuyue, ZHOU Guangliang, ZHOU Jichun2020:  DC构造动态储量计算方法对比与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88-90+95.
    [2] ZHANG Ying, SUN Lidong, YIN Changhai, LIU Chao, SUN Youhai, LIU Qinghui2020:  双城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1-6.
    [3] HAN Yong, XU Hao2020:  塔河油田于奇地区断裂体系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4, 7-12.
    [4] SHI Changyou, LIU Xiangjun, ZHANG Qian, XIONG Jian, LIANG Lixi, WEI Xiaochen2019:  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声波特性与断裂韧性实验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3, 43-46.
    [5] ZENG Zhen, QU Dapeng, LI Wencheng, XIAO Wei, LI Zheng2019:  涪陵地区茅口组热液白云岩储层预测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3, 38-42.
    [6] Wei Li2018:  歧口凹陷裂后期断裂与晚期油气运聚成藏探讨,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59-63.
    [7] 徐敏, 陆林超, 段杰, 梁虹, 席彬, 江娜2018:  川中-川东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二段白云岩发育规律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23-27+123.
    [8] 王新河, 孙新革, 胡广文, 丁心鲁, 何乃祥, 张海龙2017:  玛湖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可压性应力分类评价方法,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109-110+116.
    [9] 刘丰, 吴奎, 王冰洁, 张如才, 郑彧2017:  辽中凹陷南洼A走滑构造特征及成因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1-6+125.
    [10] 张志强, 王德英, 于海波, 陈平2015:  物探技术在渤海西部走滑断裂带研究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55-58+62+147-148.
    [11] 龚鹏宇, 刘永雷, 程明华, 张聚民, 郭岩松, 崔雷2015:  库车坳陷东段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9-11.
    [12] 王瑞雪, 谈顺佳, 张晓峰2014:  常规测井方法在川西南地区储层裂缝识别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8, 41-43+146-147.
    [13] 陈思谦, 刘池阳, 张东东, 曲少东, 李健2012:  歧口凹陷南大港断裂活动性分析及其油气意义,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1-5.
    [14] 向娟, 胡明毅, 胡忠贵, 孟令俊, 吴联钱2011: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相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14-19+141-142.
    [15] 金燕林, 杨香华, 郭巧珍, 严永新, 蒋永福2010:  舞阳凹陷核桃园组核二段砂体沉积模式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6-9+139.
    [16] 王永利, 武强, 王应斌2010:  莱州湾凹陷西走滑带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5-8+5.
    [17] 吴联钱, 胡明毅, 胡忠贵, 向娟2010: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层序地层学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10-13+139.
    [18] 杨铭, 孙彦达, 张玎, 樊辉, 邢卫新, 何祖荣2007:  泌阳凹陷新庄油田走滑断层的发现及成因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21, 27-29+33+10.
    [19] 方旭庆2006:  试论走滑运动对垦东地区油气聚集的影响,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1-3+9.
    [20] 谭开俊, 牟中海2004:  塔西南地区上寒武统-奥陶系剥蚀厚度恢复, 石油地质与工程, 18, 4-6+8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12
  • HTML全文浏览量:  22
  • PDF下载量:  5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4-26
  • 修回日期:  2020-05-11
  • 刊出日期:  2020-12-0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