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LI Ming2019:
双河油田泡沫复合驱数值模拟研究方法,
石油地质与工程, 33, 73-76.
|
[2] |
ZHANG Yilin2018:
聚合物驱后油藏强化泡沫驱参数优化设计,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82-85+124.
|
[3] |
ZHANG Lianfeng2017:
双河油田强边水小断块普通稠油油藏聚合物驱开发实践与认识,
石油地质与工程, 31, 81-83+125-126.
|
[4] |
谈馨, 曾德伟, 侯雪樱, 朱义清, 张新宁, 朱江海2015:
双河油田Ⅳ1-3层系聚合物驱吸水剖面变化特征分析,
石油地质与工程, 29, 95-97+149.
|
[5] |
冯国庆, 张翠兰, 邱坤泰, 马培申, 耿立英, 赖海文2013: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水驱开发效果,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47-49+52+139.
|
[6] |
王艳霞2012:
双河油田Ⅳ5-11层系复合驱剩余油分布与井网重组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29-32+7.
|
[7] |
马艳, 周生友, 刘大猛, 黎锡瑜, 代亚宏, 陈小瑜2010:
改善双河油田二类储量高温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对策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82-84+142.
|
[8] |
熊英, 黎锡瑜, 马玉霞, 王秋会, 杜玉川, 张海峰2010:
双河油田V上聚驱物模数模参数对采收率增幅的影响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64-66+7-8.
|
[9] |
李洪生, 钟玉龙, 梁杨, 白新潮, 王艳霞, 张连锋2010:
双河油田北块Ⅰ5、Ⅱ1-3层系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54-57+7.
|
[10] |
张小静, 崔英, 卢玉灵, 李艳欣, 杨德育, 吴保国2009:
双河油田Ⅵ油组强水淹层潜力评价及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49-52+6.
|
[11] |
刘正奎, 周建华, 王亚红, 黄春燕, 李铁恒, 钟少华2006:
双河油田GL型驱油剂适应性室内实验,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56-57+7.
|
[12] |
王铭方, 付荣泉, 牛青, 王惠卫, 谷春雷, 黄夏阳2004:
双河油田特高含水后期存水率与水驱指数变化特征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8, 31-32.
|
[13] |
孙凤华, 王振平, 曲直, 王运通2003:
泌阳凹陷双河油田油层识别标准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7, 12-13.
|
[14] |
王纪云, 姚惠琴, 彭江, 海玉芝, 韩杰, 王恺2003:
双河油田注入污水悬浮物储层伤害实验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17, 36-38+7.
|
[15] |
柏红霞, 昌润珍, 韩春林, 曹雪佳, 戴亚伟, 杨春红2003:
双河油田低浓度交联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及认识,
石油地质与工程, 17, 43-44.
|
[16] |
陈程, 王秀兰, 卢栋, 卢晓鸥2001:
双河油田储层渗流单元分析及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15, 15-18+60.
|
[17] |
代亚竑, 董文龙, 李超, 陈祖华, 李广超, 卢小鸥2001:
双河油田周期注水矿场试验,
石油地质与工程, 15, 29-31+39-62.
|
[18] |
马丽, 李广志, 李超, 代亚红, 曾俊, 刘京军2001:
双河油田Ⅳ1-3层系特高含水期稳油控水先导试验,
石油地质与工程, 15, 25-27+1.
|
[19] |
杨志斌, 邱凌, 鲍朝阳, 王艳, 宋鹏瑞1999:
双河油田Ⅱ5层高温聚合物驱试验经济效果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13, 22-25+60.
|
[20] |
高约友, 张新宁, 师树义1996:
双河油田砂砾岩油藏微观水驱油机理,
石油地质与工程, 10, 14-17+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