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WANG Xinran, ZHOU Fengjun, LIU Bin, YAN Guanshan, ZHANG Zhenjie2019:
海上注聚油田聚合物强化泡沫驱实验研究与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33, 92-96.
|
[2] |
张国浩, 王刚, 刘斌, 魏舒, 张伟2018:
渤海油田早期注聚特征分析及优化调整技术研究——以S油田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 32, 96-98+102+125.
|
[3] |
韩岐清, 李少甫, 韩涛2016:
抽油杆扶正器液流阻力模拟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30, 133-134+137.
|
[4] |
姚展华, 赵世华, 任秋军, 蔡茂佳, 李晓祥, 宿永鹏2013:
关于浅层气井压井液安全附加值的探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7, 108-110.
|
[5] |
李芳朝, 金东丽, 沈德梅, 郑绪兰, 秦菲, 田大忠2012:
分质分压注聚技术在双河油田的试验,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113-114.
|
[6] |
郑浩, 张迎春, 王惠芝, 周凤军, 党胜国, 王迪2012:
海上中低粘度油田早期聚合物驱开采特征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26, 48-50+7.
|
[7] |
韩洪升, 王立陈, 陈鸿鹍, 任师华, 杨杰2011:
高效抽油泵凡尔阻力实验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5, 125-127+130.
|
[8] |
郑旭, 赵春明, 王世民, 雷源2010:
渤海锦州9-3油田注聚动态分析及优化调整技术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133-136.
|
[9] |
陈红梅, 杨磊, 周华, 宋丽丽2010:
二类油层分质分压注聚效果与认识,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112-113+116+143.
|
[10] |
张世东2010:
聚驱配注工艺粘损分析方法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4, 118-120.
|
[11] |
颜菲, 刘京, 罗成, 乔煊威, 于梦红2009:
非活性硝酸粉末技术在水井增注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97-98+102.
|
[12] |
杨志成, 刘月田, 陈方园2009:
改进的聚类法在水平井产能预测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3, 60-63.
|
[13] |
赵玉坤, 丁波, 贾环朝, 赵晓卫, 冯红波, 蔡婷2008:
注聚污水曝气处理参数优化及效果,
石油地质与工程, 22, 102-103.
|
[14] |
董文军, 冯毅, 单晶, 黄春燕, 王学宏, 张廷飞2006:
注聚转后续分层注水井防聚合物返吐技术探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52-53.
|
[15] |
吕爱民, 姚军, 薛兆杰2006:
注聚后水驱油藏含水变化规律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31-33.
|
[16] |
张向华2006:
孤东油田注聚区系统调剖技术,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42-43+46+11.
|
[17] |
辛长静, 何幼斌, 董桂玉2006:
毛管压力曲线在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 57-59+109.
|
[18] |
崔英, 丁庆昌, 田荣焕, 王艳霞, 金东丽, 雷海东2005:
动态调整技术在注聚开发中的应用与探讨,
石油地质与工程, 19, 25-27+98.
|
[19] |
彭江, 贾松伟, 彭其权, 卢军, 张洪2003:
PAC和两性离子钻井液体系改进及应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17, 63-65.
|
[20] |
侯健, 李振泉, 张以根, 张贤松, 邵勇2001:
系统方法在注聚方案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石油地质与工程, 15, 35-38+3.
|